凌雨竹 劉永昶
摘要: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壁壘日益消除。經典國產電視劇的網絡傳播便是互聯網時代的美好景觀。文章對經典國劇的網絡傳播現象進行了全面描述,進而探討互聯網企業進行電視劇修復工程的動機與價值,并結合廣大受眾的認知對經典國劇網絡傳播的未來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經典國劇? 視頻網站? 電視劇修復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經典國產電視劇的網絡傳播研究”的項目成果。
經典國產電視劇一直以來都以電視復播的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并未因時間間隔的原因而導致熱度下降,反而成為了觀眾心中的“白月光”,在互聯網時代以多樣化的方式在網絡上傳播。進入新媒體時代后,科學技術實現了電視劇的跨屏傳播,越來越多的經典國劇在網絡平臺上實現了資源上架,并通過數字化修復的方式改善了畫質、清晰度,引發新一輪收視熱潮和熱議。經典國產電視劇在新媒體時代實現煥新,蘊含著豐富的認知價值和情感價值,一方面大大豐富了觀眾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發揮著在共時傳播語境中的社會效能。經典國產電視劇的網絡傳播讓我們重尋精粹,共同弘揚經典的價值。
網絡生態中的“經典再現”
近年來,電視劇“臺網聯動”普遍化程度日漸升高,網絡獨播劇占比明顯上升。電視開機率逐年下降,電視劇點擊量卻在上升,電視劇仍然是收視比重最高的文藝作品類型。這些變化說明網絡已經成了電視劇產業發展的肥沃土壤。視頻網站經歷了十五年的發展,行業內容生態體系逐步建立。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作為第一梯隊的視頻網站,整體用戶滲透率達到百分之八十,占據市場大部分流量。網絡視頻平臺巨頭們一方面穩固了用戶群體,實現了流量的聚攏;另一方面彼此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多集中于用戶體驗和內容占有。
許多曾經只在電視上播放和重播的電視劇,如今在視頻網站上架。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改編劇《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當年萬人空巷收看的《渴望》,爆款喜劇《武林外傳》、軍人題材的《潛伏》《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曾經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的每日歡樂,如今成為了移動的隨處可看的網絡資源。
互聯網企業將資源上架并且進行整合,不少視頻網站將經典國產電視劇以高分劇、口碑劇的形式推薦給用戶,大力推行電視劇修復工程的視頻網站也為修復電視劇開辟了相應專欄。當下語境中,這些承載了時代記憶的電視劇往往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專題欄目相結合,更加貼合了當下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的大流。
盡管當下經典國劇的觀看較為便捷,但是臺播電視劇在互聯網空間中上架的進度還處于資源整合的過渡期,經典國產電視劇要實現數字資源的大規模轉化,情況并不如我們想象得那么樂觀。免費播放、VIP獨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看方式成為受眾觀看經典國劇的常態,而例如《生存之民工》《潛伏》等優秀作品由于版權問題,甚至全網平臺無一上架,眾多想看劇的用戶只能通過鏈接分享的方式進行劇集交流。
人們越發意識到經典的價值,經典國劇已經超越了作為影像記錄的含義,它們成為了具有深遠價值的藝術品,成為了周邊內容創作的源頭。
技術支持下的“經典修復”
影視劇在制作方面的進步充分展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的變化,膠片時代的影視劇隨著時間的流失而逐漸損壞,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視聽內容的高清化成為需要和可能。影視劇對于人類文明承繼和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07年起,中國電影資料館全面展開了“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影視劇的修復作為一項公益工程,長久以來依賴于政府的資金投入和少量民間捐款。
電視劇的修復與電影不甚相同,一方面,我國電視劇自1958年《一口菜餅子》播出以來,大規模的創作其實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因而電視劇的錄像資料保存得相對較好,其緊迫性不如電影的修復工作;另一方面,承擔修復電影與電視劇工作的主體也不盡相同。電視劇的修復工作起步于優酷2018年11月啟動的“經典影劇修復計劃“,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管理司的支持與指導下,2919年愛奇藝也開展了經典電視劇數字化修復工程。單純依靠政策和政府資金的支持進行影視劇修復并不能滿足需要,當下以優酷、愛奇藝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成為影視劇修復的新力量,給予了電視劇修復工程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能量。
經典國產電視劇有其固定的受眾群體,但是老電視劇的畫質和清晰度一直以來都是受眾觀看的一道坎。當互聯網企業對電視劇進行了修復并將其投放至視頻網站上時,就能夠直接獲取電視劇的受眾群體,減少了拉新、促活的成本。在新劇投資風險大、老劇修復成本低且擁有一定受眾群體的情況下,視頻網站不斷發掘著經典作品歷久而彌新的魅力。
當下的文化產業生產高度規模化,中國電視劇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這龐大的基數中,真正深入人心的經典作品卻不多。“娛樂至上”的電視劇以及電視劇題材同質化等問題層出不窮,而優質劇目僅為6.2%,還有76%的劇集收視率僅能用低下來形容。經典國產電視劇經歷幾代觀眾的口碑相傳,成為用戶信賴、贊譽的對象,在中國電視劇產業不斷調焦、轉型的過程中,經典國產電視劇的上架能夠緩解優質國產電視劇片源緊張的局面,也可以避免國產電視劇觀眾的進一步流失。
電視劇修復工程量浩大,人工修復難以滿足用戶需求。在電視劇修復工程中,互聯網公司使用了先進的算法工具,如愛奇藝的Zoom AI、優酷的HDR技術等,通過技術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高質高效地對經典國劇進行數字化修復。迄今為止,優酷已完成對100余部、逾4000集經典劇集修復重映。愛奇藝開展了以“重塑熒屏經典,致敬華彩六十年”為主題的100部經典電視劇在線展播工程,對其中《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紅巖》《激情燃燒的歲月》等50部經典國產電視劇進行數字化修復,分別在二月份、暑期檔、國慶檔分別推出修復電視劇以及展播電視劇。曾經畫質模糊、觀看體驗差的經典國劇,如今擁有了1080P、藍光、HDR1080P等煥然一新的畫質,引發一輪熱議與好評。
經典國劇通過技術的革新實現了“煥新”,通過技術修復和資源整合,經典國劇能夠長存于世,在商業和精神財富兩方面創造源源不斷的價值。在這些造福用戶的修復工程中,人工智能閃爍著匠心的光輝,互聯網企業的商業動機同樣承擔了傳承經典的責任,賦予其以溫暖的正能量。
受眾視域里的“經典之光”
視頻網站的熱播榜上,不乏經典國劇的身影,相比新劇頻頻遭到“拍磚”的評論區,經典國劇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是溫暖和感動,人們為什么喜歡老電視劇?
首先,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經歷了歷史的沉淀。樣板戲也曾鋪天蓋地占據人們的生活,但是并不能在當下廣為傳播。今天的觀眾對于經典國產電視劇雖然不能夠明確地規定其邊界和范疇,腦海中的感受也更多偏向感性認知,但是實際上已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理性地選擇和傳承。《西游記》《潛伏》《亮劍》《渴望》等人們認知的經典國劇不僅在觀眾中有口皆碑,也在歷年的電視劇大獎——飛天、金鷹中榮膺桂冠,多年多次重播仍然收獲穩定的收視率也證明了一代代觀眾的普遍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認可的經典國產電視劇的傳播意義更為深遠。
其次,經典國劇的高熱度反映了觀眾對于當下電視劇生產一定程度上的失望。目前我國是世界上電視劇產量最高的國家,然而每年電視劇的大量產出并沒有與好評呈正相關。電視劇產業存在著一些亂象,比如一些影視生產機構依賴“IP”供給而輕視編劇,為了盡快收回成本進行工業流水線式快速制作電視劇,犧牲劇集質量轉而媚俗迎合廣告商,為了噱頭生產無厘頭甚至惡俗的劇集內容……降低了我國電視劇的制作水平,損害了觀眾對于國產電視劇的信心。近年來新起韓劇熱、美劇熱,甚至形成了所謂“美劇迷看不起韓劇迷,韓劇迷看不起國劇迷”的鄙視鏈,是國產電視劇的恥辱。
截至今年九月,在豆瓣國產電視劇的專欄,排除動畫片和紀錄片后,9.0分以上的電視劇共有63部,其中50部的首播時間都在2009年及以前,距今至少有十載春秋,用戶對于經歷了時間沉淀的電視劇給予了較高評價。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分電視劇中,距今最近的是2017年的《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在這部電視劇的開頭字幕上出現了這樣一句話:“向87版電視劇《紅樓夢》致敬。”經典國劇對于人們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休閑娛樂的意味,無論人們走得多遠,仍然懷念著經典的感情和溫度。
無論如何,經典國產電視劇的網絡傳播正在日漸受到重視、熱議和好評,這樣的現象是社會良性發展的表現。將經典傳承是文明的延續,重溫經典也是觀眾們對于時光的回望。在鏗鏘前行的新時代步伐中,經典文藝作品之于人們,其實是溫暖而從容的精神棲息之所。相信隨著中國影視劇產業的不斷革新與進步,未來必將有更多優質的電視劇被生產和播出。這時,經典國產電視劇就不僅僅是當下電視劇的對比參照,而是更有可能成為催生孕育出更多新時代經典的文藝資源。(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欄目責編:楊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