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
國家的重大戰略如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著深刻變化,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如:生產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上不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要求等矛盾日益凸顯。借鑒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工業強國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分析我國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適應我國人才市場需要的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國外校企合作模式
(一)法國校企合作模式
法國以政府、學校、學生、企業和中介組織構成五元一體企業實習系統,幫助學生在學業期間就能到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參與工程工作,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校內工程教育共同培育優秀工程人才。
(二)德國校企合作模式
德國實行“雙元制”模式,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和培訓,保證教育的實踐性。這種模式以在企業實踐培訓為主、學校理論教學為輔, 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 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校教育、企業實訓的費用由政府和企業全額負責, 整個實踐培訓過程由行業成立“產業合作委員會”進行監督和質量考核。
(三)英國校企合作模式
英國的現代學徒制,通過政府、企業、機關、學校形成長短期教育結合、靈活多樣的培養途徑,建立了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突出成人教育、企業訂單班、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培養等。
各國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雖各有特色,形式多樣,但在加強校企全方位合作,提升產教融合深度的核心舉措上是較為一致的。
二、國內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雖然已經開展了校企合作,但是產教融合深度不夠,合作意愿方面高職院校比較積極主動,企業相對被動,企業往往都是在政府牽頭組織下才會與高職院校合作。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平臺,合作模式比較單一,產教融合程度比較低。
(二)課程體系設置缺乏針對性、課程內容滯后
高職院校未能足夠重視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培養,存在課程體系設置缺乏針對性、課程內容滯后;教學過程互動性不足、職業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情況不理想;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
三、實現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
(一)多方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的有效連接上多做工作,多方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緊跟時代步伐,加快進行專業改革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教改革的重要步驟,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新時代戰略新興人才。結合大數據、云計算、VR技術、AR技術等新興科技方面的發展,抓住時機,緊跟時代步伐,加快進行專業改革。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實施,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加強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加強校企合作,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進一步提高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重要意義的認識、加強政策保障、加快培育和建設一批示范性骨干職業教育集團,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四)互聯網+,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助力現代職教的產教融合
通過“互聯網+”技術把產教融合參與單位進行融合和重組,教學模式結合“互聯網+”技術,培養具有信息化素養人才,根據“互聯網+”技術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特點,就可以共享各參與方的優點,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大化實現職業教育的價值共享,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和發展提供保證。(作者單位: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吉林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8年度科研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2018XHY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