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琴
摘 要:在小學學習中,識字是每一個學生入學必須要學會的基本技能,然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沒有全面掌握,竟然出現“假會”的現象,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相應的補救辦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識字教學;假會現象
在語文教學中,發現很多同學的課堂識字有“假會”現象,主要表現在對生字隨課文會,而單個讀不會;齊讀會,單獨讀不會;依順序開火車會,改變順序不會。這些現象歸結起來就是表面上會,而實際上并不會。小學作為學習過程的初級階段,其學習習慣也是在學習開始時逐漸養成,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關注小學生在學習中的一些表現,切記不要以偏概全,而是通過調查的方式來讓小學生在學習中實事求是。小學生在識字學習中會出現“假會”現象,就是因為教師沒有做好學習監督工作,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渾水摸魚,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學生根本沒有實際掌握。那么,學生有沒有辦法補救呢?下面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一、創新識字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識字興趣
在識字教學中,小學生一般對游戲都感興趣,可以采取編游戲的方法讓學生識字。例如:(1)“貼膏藥”,即讓學生把圖畫和文字對應起來,把生字送回家;(2)“補補丁”,即讓學生給一些單字加偏旁、加筆畫,使它們成為新的漢字,(3)“找地雷”,即給出一句或者一段含有錯別字的文字,讓學生修改;(4)“打撲克”,即讓學生制作很多識字卡片,進行分類集中識字,可以讓學生制作“蔬菜”名片集中認讀,也可制作“生活用品”名片集中認讀;(5)“猜字謎”,如教學“月”時,可以讓學生猜字謎:有時掛在天邊,有時落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6)“編兒歌”,即根據漢字結構、筆順、筆畫的特點,編出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幫助學生識字,如教學“鳥”字可編順口溜“小鳥右眼睛,頭上一點兒要看清”;教學“碧”字時可編順口溜:“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兒大石頭。”
學生學習識字少不了教師有著科學創新的教學方法去杜絕小學生出現“假會”的不良現象,教師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以豐富的教學內容來上課,才能提升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認識漢字。與此同時,學生識字還需要教師能夠意識到字的意思,這對學生識字有幫助,讓學生從詞語中和字的意思中來認識字。學生能夠識字的標準在于學生是否能夠正確地讀出字的讀音,因此在了解完字的意思后,還要注重字的讀音是否正確,要及時糾正學生讀音中的誤讀情況。
二、改變識字教學模式,完善學生學習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好玩愛動,讓他們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里識字確實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因為玩心未收的學生還是比較向往教室外面的世界,因此教師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活動,不要完全以一種不變的教學模式來學習,而是讓學生能夠滿足心理需求的同時去學習,例如教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去圖書館或者博物館等公共設施當中去認識新的事物,并且可以學習到“歷史、圖書”等字眼,并且讓學生在親身感觸中加深對字詞的印象。
當小學生放學回家,離開學校之后,就沒有了教師的監督,只有家長來督促學生學習,但是有的家長因為工作或者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可能無法很好地管理學生學習,所以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的優勢條件來從網絡上學習識字,通過學生自己從網絡上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字形,從而減少學生識字“假會”的現象。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識字教學實用化
小學生識字教學自然離不開教師的教學,因此,學生之間出現識字“假會”現象,作為教師也要反思自身的問題,是不是自己的教學不當,沒有關注學生在識字學習中出現的困難。所以學校基于該問題,必須從教師隊伍開始抓起,嚴格要求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學生識字的教學水準,甚至是對學校的老師進行培訓,促進教師不斷創新個人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進而推動教師團隊整體能力的提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言的意識。研究表明,小學生識字出現假會與教學脫離實踐也有關,教學中出現的種種情境沒有實際生活場景的支持,學生學起來興趣不大,也就造成了假會。例如,節日期間,可以讓學生給教師、家長寫一句祝福語,或給同學制作一張生日卡片并寫上生日寄語;可以讓學生舉行郊游、社區服務實踐等活動,在活動后進行“小制作”并配上文字說明;可以讓學生把收集到的報頭、刊頭等文字資料粘貼成小報、手抄報,可以讓學生定期出識字專題黑板報,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識字的樂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教學方法對學生識字的關鍵性作用以及教學內容是否讓學生感興趣和教師是否具備優秀的教學能力,只有教師充分做足自身的教育準備工作,才能進一步完善學生識字的教學活動,避免“假會”現象。另外,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樂于思考,敢于表達,勤于學習。我們只要使識字教學形象化、趣味化、大眾化、實用化,就可以鞏固識字的效果,使學生逐漸由“假會”變為“真會”。
參考文獻:
張春海,王彩麗.談談如何克服識字教學中的“假會現象”[J].江蘇教育,2003(1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