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立平
摘 ?要:為了研究不同分組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本文用了文獻資料法、實驗對比法、數據統計法對南京郵電大學2個籃球普修班進行了不同分組的教學對比實驗。結果根據學生技術背景等比例分組教學的班級在考核項目、技術掌握、課堂情緒體驗上都要優于隨機分組的班級,有利于提高體育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普通高校 ?體育課 ?分組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c)-0102-03
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性質、目標、設置、結構等,在教育部2002年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闡述的非常清晰和明確,其中對教學方法是這樣表述的:“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活動,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練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體育課教學班學生數在35人左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教學是每個教師都要面臨的不可避免的教學問題。本文以籃球普修課為例,用實驗對比的方法,試圖去窺探體育課教學中不同方式的分組對課程目標達成的影響。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為盡量減少客觀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因此在實驗對象的選擇上力求學生的專業背景、技術背景和上課時間的一致。在對本人執教的南京郵電大學17級理科新生籃球普修課6個班,請專家對每班學生掌握的籃球基本技術進行分類(對技術的評定要求是:學生對運(全場之字形運球)、傳(兩人原地胸前傳球)、投(距籃4~5m單手肩上投籃)3項基本技術,3項都基本掌握即為一類,3項中基本掌握2項即為二類,3項中基本掌握1項或1項都不掌握則為三類),選擇技術背景分布相似且同為下午時間段的2個班各36人,分成甲、乙班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保持2個班的教學場地器材、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同步,教學和指導方式相同,學生練習時間、強度和密度相同;分組教學時依據體育教學原則: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有錯必究,進行指導,控制每組指導時間大體相同。
(2) 根據場地情況每班各分成6個教學組每組6人;甲班教學分組不考慮任何應因素,隨機按點名冊秩序形成,結果組內成員技術背景差距較大且分布不均;乙班按技術背景在組中占比大致相同摻雜分組,每組基本形成一二三類極差且技術背景由高到低人數遞增(具體見表2)。
(3)通過一學期16次課的教學后,選擇同一時間對學生進行專項課考核內容(罰球線單手肩上投籃10個)測試記錄成績,運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運算。請專家在雙盲情況下,在同一時間按期初同樣的標準,對兩班學生進行基本技術掌握的3類評定,記錄各類人數。分別在第1、7、14次課時,用積極消極情緒量表(panas)對所有學員進行3次課堂情緒體驗調查。綜合以上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探查不同分組在籃球課程教學中對學生技能學習、情感體驗所產生教學影響。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考核項目(罰球線單手肩上投籃10個)測試結果統計分析
由表3按班組分類統計進球數和離散度,明顯可見乙班在進球總數和個人進球平均數上均高于甲班;但在離散度上缺少甲班高于乙班0.2,考慮到進球數的區間在2~8,所以可以認為乙班學生間的進球差距要遠小于甲班。同樣在以小組進行統計的進球數上也能反映出在組間相比進球乙班多于甲班,組間差距乙班小于甲班。由表4按學生技術背景分類統計進球數和離散度,可見3類學生的進球平均數都是乙班高于甲班,離散度卻是甲班高于乙班即同技術層次學生的進球差距乙班小于甲班。
表3、4的結果反映了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后在考核項目上,不同的分組產生了不同的考核結果,乙班在進球總數、各平均數和離散度上均領先于甲班,說明乙班的分組方式對考核項目教學產生較大的正面的影響,僅從考核項目的教學效果上看乙班要明顯強于甲班。
2.2 學期前后兩班學生的籃球基本技術專家評定結果統計分析
表5顯示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兩班在對籃球基本技術掌握的全面度上都有提高,但在提高層度上乙班要明顯強于甲班,特別是從技術一類人數的增加和技術三類人數的減少都證明了這一點,由于采用的是雙盲的評定所以對兩班一類學生增加的來源無法明確,但從數據上可認為在一類學生增加和三類學生的減少上乙班要好于甲班。說明了乙班分組比甲班分組更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籃球基本技術。
2.3 情緒調查問卷統計分析
由表6可見,甲班學生的積極消極情緒都是隨著課程的進行而增強的,說明甲班學生課堂情緒隨著課程的推進的加劇著情緒的兩極分化;反觀乙班學生隨著課程的進行,其積極情緒得以增強,消極情緒是逐漸減弱的,說明乙班學生的課堂情緒是趨同的;兩班比較乙班學生的課堂情緒比甲班要更正向。
3 ?結論
在籃球實踐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教學和依據技術水平摻雜分組教學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是有不同。摻雜分組教學在這次教學實驗中顯示出對提高學生考核成績、運傳投基本技術全面掌握和課堂情感體驗上的優勢;特別是在控制全班學生技能和情緒差距擴大上摻雜分組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和課堂氛圍更好。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在于摻雜分組讓組間學生的技術背景差距有階梯且階梯不大,讓學生在學練中有信心追趕,交流更容易,學練氣氛更融洽,教師在分組指導中更具有共性,使指導的有效性大為提高,促進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
4 ?討論
體育教學是在學生與體育教師的共同參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體育認知、身體練習、情感交流的活動。它是一個由人的言語、行為、表情和場地器材、氣象組成的相互聯系的復雜系統,影響普高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實現的主客觀因素是相當多的,如學生性格、技術基礎、中小學背景、課程設置、場地器材、天氣等,而各因素間相互關系又紛繁復雜,所以對體育課教學的研究很難全面及深刻。本文以小樣本量控制其他變量對結果的影響,突出分組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雖然在代表性上有一定的欠缺且隨機分組具有偶然性,但結果是客觀科學的。普高體育教學在運動項目上有幾十種,每一種運動都有其獨有的技術結構和運動內涵,練習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在現有的一對多(30人以上)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分組教學是提高教學練習效率的唯一方法,本文雖然是對籃球教學分組的實驗研究但在體育教學方法的層面上對所有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應該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 潘紹偉.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5-72.
[2] 王成軍.對體育教學中異質分組的探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5):73-74.
[3] 嚴志平.淺論合作新的體育教學模式[J].體育科研,2001(3):30-32.
[4] 馬玉娥.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醫學教育,2005 (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