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了信息時代的變更,更新換代之快亦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信息技術課程早已被納入義務教學大綱的必要課程之一,然而經濟并不發達的農村地區,信息技術教育開展起來難度相對較大,因此本文欲通過對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的分析,找出解決的對策,使其縮小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基礎教育;對策
一 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
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了一些新發展,在城市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已經是非常普遍了。但是,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就不盡人意了,由于經濟的落后等原因,信息化的建設均與城市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農村中小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因此解決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二 現狀分析
(一)資金不足
在農村,最重要的就是資金投入不夠,由于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很多學校都不能發展信息化教學方式。黑板,粉筆,課本,這種傳統的教學環境依然占據了主要位置。信息化教學方式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要有后期的專門養護人員,需要不斷的更新維護,這是一個長期的資金投入,很多學校并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去實現這一點。
(二)重視程度低
雖然學校均設立了專門的學生機房和信息技術課程,但是升學考試大綱中并沒有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門重要的考核課程,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或沒有也跟升學率沒有直接的關系,無需大力發展。校領導還是把教學重心放在了主課上面,以升學率為發展目標,不夠重視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礙了信息技術的發展。
(三)傳統思想深遠
由于受新聞上經常出現的學生沉溺在游戲中放棄學業等這種負面消息的影響,很多家長并不贊同孩子在學生階段接觸網絡,認為網絡傳播的大都是不良信息,對孩子的影響惡劣,也影響孩子其他課程的學習。因此,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家長是抵制的。
三 解決對策
(一)加強資金投入,完善設備建設
想要發展起信息化教學一定先要把硬件設施建設完善,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投入相應的資金發展信息化建設,逐步改善教學環境,與城市縮小距離。首先,要配齊設備才能有長足的發展。改善多媒體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平臺。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操作能力很強的一門課程,如果沒有相關的配套設施,便無法完成教學內容。其次,重視信息技術老師的待遇問題,提高其地位,招賢納士,引進專業計算機人才。最后,學校不能坐等政府撥款,應該多方面籌集資金,盡可能的將資金用于刀刃上。
(二)轉變思想觀念
改變領導、教師、學生的思想觀念,策劃適合自身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對于領導和教師,應當經常組織培訓和學習,讓其明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之處,明白信息技術是當今社會生存的一種必備能力,如果有條件組織老師們去信息化教育建設比較完善的學校去參觀學習,提升思想觀念。
(三)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領路人,是實踐教學思想的具體實施者,所以,要實現教育信息化,加強教師的信息素養起著決定性作用。對此,筆者提出了兩個相關的培訓方式:校本培訓和遠程培訓。
1.校本培訓
所謂校本培訓,就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發展規劃,對本校教師所掌握信息技術能力的現狀,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進行對教師的信息化培訓。
在校本培訓時,學校要明確目標,指定計劃,內容除了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外,還應涉及先進的教學理念,讓農村教師了解到城市中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并結合自身情況探討基礎教育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路徑和方式。
在培訓方式上,可以采用骨干培訓和學員培訓相結合,日常培訓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等方式對全校教師進行培訓,市、縣教育局也可派出相關專家下鄉輔助其培訓順利進行。
2.遠程培訓
實現了優秀教育資源共享。通過遠程培訓, 可以讓教師隨時隨地接受教育, 并能讓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靈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有利于不同基礎的教師接受不同進度的培訓。遠程培訓內容豐富, 解決了農村學校缺少優秀培訓教師的困難。通過遠程培訓, 可以讓教師學習計算機及網絡基礎知識、欣賞名師風采、接受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等能力的培訓, 從而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以校本培訓為依托, 以遠程培訓為主線, 采用靈活的校本培訓或遠程培訓的方式, 能大大降低教師培訓的費用, 又能使全體教師有機會參加培訓, 因此, 校本培訓和遠程培訓是農村學校開展教師培訓主要方式。
結語:
在國家到地方相關教育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欠發達的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開展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在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 要把開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經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在教學活動中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形成教師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良好氛圍, 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