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雅青 王有基 黃宗峰
摘 ?要:運用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以及田野調查法等方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桂西北民間武術發展進行研究,來尋求合理的發展對策,為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依據。研究結果表明:桂西北民間武術隨著社會的變遷及政治、經濟的發展和現代體育的沖擊,其本質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民國時期慢慢走向繁榮,改革開放以來慢慢消弱,面臨著失傳危機;加之桂西北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武術項目已失傳。用文字、影象收集和整理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倡導與發展民間武術進校園,建立民間武術組織對促進桂西北民間武術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桂西北 ?民間武術 ?少數民族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c)-0199-03
桂西北指廣西西北部,包括百色市和河池市,屬亞熱帶地區,為喀斯特地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世居著壯、瑤、苗、仫佬、毛南、侗、水等7個少數民族,有85%的人口屬于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武術是桂西北少數民族的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其亞熱帶與喀斯特地貌的地理條件、人的氣質特點和個體差異等因素,決定了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的風格,那就是動作靈活多變,幅度小,以短打為主,主要用重心低,穩固的下盤,靠拳、膝、肘等使用,少腿法,很少跳起空中踢腿等特點。由于自然的地理環境、村落交通不便等因素,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形成了明顯的民俗性、民族性、階級性和區域性文化特點,是我國優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之一。民間武術是中國武術文化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中國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民間武術拳種更能代表具有民間技藝特征的中國武術的生存與傳承狀態。然而,桂西北民間武術在各歷史朝代更迭中頑強地延續,默默地流傳,也漸漸地流失。因此,從社會學的視角來探討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的發展,從而為桂西北民間武術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應用價值。
1 ?桂西北民間武術
對武術的起源說法不一,從文獻資料和走訪調查得知武術是在勞動生產、人和動物的斗爭和人與人之間的斗爭中不斷總結出來。最初是為了生存的需要,在剛開始的原始社會人類的生活狀況很艱苦,為了獲得食物,同時還要與自然環境作斗爭、與時刻威脅到生命的野獸搏斗等等。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人口不斷增多,所需要的食物也隨之增多,為獲得更多食物,人類活動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從而產生領域的糾分。部落開始研究如何應對外來人的侵擾,開始習武,在不斷交鋒下總結提高。為了便于記憶,把簡單的單個搏殺技巧動作連結起來練習,通過發展、傳承,于是形成今天的武術。像壯族的扁擔拳、鐮刀拳就是在勞動生產中遇到敵人時用扁擔、鐮刀作防生的工具而形成的武術套路。桂西北民間武術從手持器械來分可分為徒手和器械,從性質來分可分為實用類和表演類。
2 ?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的發展
2.1 解放前
2.1.1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廣西被稱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民族中的“駱越”“西甌”和“蒼梧”人。桂西北當時多是駱越和西甌人繁衍生息之地,今天的壯族被稱為是他們的子孫后代。春秋時期廣西才逐步過渡到部落階段 。
武術的萌生與發展與人類的生存競爭和原始戰爭是分不開的。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格斗的對象不僅有人,也有野獸。這個時期產生了一些徒手或使用器械的搏殺、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到了部落時期,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使用武力成為掠奪食物和財富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戰爭促進了武技的發展,在原始教育中,除了傳授生產經驗,傳授戰斗技術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在這一時期,武術從人類本能求生的搏殺、捕殺技能發展成為用于戰場搏殺的戰斗技能。
2.1.2 秦至唐朝時期
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統一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包括今廣西大部分地區。至此,廣西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版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指嶺南),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戍”。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中原大批移民遷來嶺南的文字記載,大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對當時廣西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同樣武術交流與發展也不例外。
另外,據專家考證,廣西寧明縣的花山巖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繪制在天然崖壁上的圖畫,在畫面之中,人物或手執刀劍,皆蹲身曲臂,作蛙形起舞,銅鼓、鐘、太陽、船、狗等形象穿插其間。無論反映的是慶功還是祭祀的畫面,其中的武術元素足以說明武術在當時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了。
南北朝時期,政局極不穩定,中原兵禍迭起。而嶺南戰事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為了生存與發展,中原一帶的百姓為避亂紛紛舉家南遷,其中有一部分輾轉入南寧等地。這一時期桂西北民間武術的發展一方面是南北的融合,另一方面娛樂性的武術有了較大的發展,比如刀劍表演、武打戲等。
2.1.3 唐至清末民國時期
唐、宋兩代,由于戰事頻繁,民間練武之風益盛。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云:“邕州溪峒之民,無不習戰,刀弩槍牌,用之頗精。”“建炎初,諸峒丁壯,常團結訓練。”
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王朝官員稱壯拳為“南蠻拳”。傳說北宋時的壯族首領儂智高就精熟此拳械,并將它廣為傳播。宋王安石曾云:“粵右俍兵,天下稱最。”
明代是我國武術大發展時期。是時,廣西的傳統武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并逐漸形成多種套路。著名的抗倭英雄瓦氏夫人(壯族、今靖西人)熟習武藝,她將古老樸實的壯拳揉進了北長拳功架,使后來的壯拳兼備大架子。用此架子功夫訓練的俍兵,在抗倭前線大顯身手,屢建奇功。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曾吸取壯拳技藝訓練其軍士。
太平天國起義的醞釀準備過程,也推動了廣西東南部一帶民間武術活動的發展。“拜上帝會”組織會眾經常練拳習武,后又在各地設立“大館”(相當于武館),訓練拳術、跑步、爬山、負重步行及騎術等。南寧各地紛紛建立的三合會、天地會、洪門會、哥老會等會黨,組織村民練習武藝,舉旗反清,又推進民間武術活動的廣泛展開。
辛亥革命前后,民眾習武蔚然成風。邕寧、橫縣、武鳴、上林各縣拳館林立,紛紛收徒傳授拳術。王和順、梁植堂和梁烈亞父子在邕寧縣建立同盟會,組織會員習武,策劃起義。
新桂系統治時期提倡國術(即武術)。1925年后,廣西省內幾個主要城市先后成立精武體育會。1934年,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帶領一批北派拳師來桂推廣國術,廣西國術運動掀起高潮,南寧作為廣西的省會,國術運動一度熱興。當時,廣為流傳的拳種是:南拳和北拳。南拳的主要拳種是:壯、洪、蔡李佛拳。壯拳是壯族的古老拳種,在壯族地區世代相傳,經久不衰。洪、蔡李佛拳,在清初先后從廣東傳入。太平天國的首領和將士在“大館”中練武和在“團營”的軍事活動中多習洪拳。這一時期洪 拳的技藝得到大發展。民國時期,洪拳在南寧市及各縣流傳較廣。
1925年,霍元甲的門徒陳鴻書、李連元、白連珍、徐靜波等人來到廣西,在梧州市五坊路成立梧州精武體育會,以傳授少林拳為主,兼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隨后,邕寧縣也成立了精武會。該會傳授北派拳術,是北拳傳入南寧的重要渠道之一。嗣后,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應李宗仁、白崇禧之邀,帶領一批北派拳師來廣西推廣國術,并于1935年12月在邕寧縣城(今南寧市)成立廣西國術館。該館開辦國術訓練班,教授北拳,隨后北拳在南寧市迅速傳播。
1930年以前,廣西的武術多注重南拳。1931—1932年桂系舉旗反蔣,廣西成立了綏靖主任公署,各專區成立區民團指揮部(南寧區民團指揮部設在武鳴,指揮官是梁翰嵩)。為實現全省皆兵,各縣、各鄉鎮的民團以及省、縣的公務人員都要接受軍事訓練。
20世紀30年代,北拳很多流派傳入廣西,諸如少林拳、武當拳、形意拳、峨嵋門、太祖拳、太極拳、鷹爪翻子門等拳種廣為傳播,加上廣西原有的南拳地方武術流派,真是五花八門,紛紜復雜。他們各立門派,各自稱雄,紛紛要求比試,以分優劣。當時桂系軍閥正要加強武裝力量和提高部隊武藝素質,大力發展武術運動,是故各派要求舉行比賽、交流經驗,正合其意。白崇禧察知武林此種情緒,當即贊同大比武,以觀各派技術之優劣,還特邀中央國術館派員來桂擔任裁判工作。
1936年1月1日至17日,廣西省政府在邕寧縣城跑馬場(今市體育場)舉辦“廣西省第一屆國術運動大會”。參加比賽的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比賽項目有男、女搏擊(散打)、長短兵器和對抗賽、套路表演等。李宗仁、白崇禧等親臨大會觀看。比賽結果是廣西國術館獲得團體冠軍,南寧精武會獲得團體亞軍。
2.2 解放后
2.2.1 解放初期
首先是土匪。除了效忠于臺灣的政治匪,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對付一些以搶劫為主的經濟匪。廣西民風彪悍,經過漫長的有槍時期,人們已經形成了見錢就搶的習俗,沒有了武器,拿鋤頭、棍棒一樣搶劫,見單身旅客從田埂走過就去搶劫。社會治安混亂,人們為了防身,常以村寨為單位邀請民間拳師教拳習武,也促進了民間武術的發展。
其次是民俗活動或節慶表演。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民俗節日氣氛濃厚,經常有各種表演活動,其中舞獅表演是最受歡迎的,獅武不分家,舞獅者基本都或多或少會練幾趟武術套路,且在舞獅中場還要表演武術節目。比如桂西北壯族的貓獅表演,期間就有武術表演,或拳、或棍、或三叉、或棍棒對練等。
還有村屯之間的糾紛。解放初期,社會法制還不夠健全,村與村之間經常為地界不清或山林的歸屬問題打群架,鋤頭和鐵锨等農具是他們最擅長的武器。另外加之,人們的日常娛樂活動較少,因此閑暇時間練習武術既可以增強他們的防身技能,又可以在一起娛樂,這也促進了民間武術的發展。
2.2.2 改革開放后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了改善,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1979年5月,首次在南寧成功舉辦了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極大地鼓舞了一些民間武術拳師的信心,民間武術也逐步走上了正規。
民間武術重心逐步從實用性轉向健身性、表演性。社會法制逐步健全,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人們對健康和美的追求始終沒有改變。練武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為了能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通過身體這一載體完美地表現出來等。
民間武術逐步走上了科學化發展的道路。民間的才是最真實的,傳統的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高校或武術訓練機構對武術的創編就是在民間武術套路的基礎上進行的,保證了武術套路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3 ?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傳承與發展的策略
3.1 挖掘整理
桂西北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民間武術的傳承的形式一直保留著身傳和口傳的形式,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下來。由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武術的本質功能(防衛)已退出歷史的舞臺,加上受到現代體育和科技沖擊,習武的人越來越少,通過田野調查,目前在桂北地區會武術的人都是在60歲以上占90%,50歲以上占10%,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學過,但久不練習已忘記了。目前有很多武術套路已經失傳,要把目前還有的武術套路傳承下來必要錄成音像資料再用現代的文字翻譯進行數字化整理,用固態和活態兩種方式傳承,民間武術的才會永保和傳播下去。
3.2 加強整理促進民間武術進校園
學校教學大綱已將武術列為必修內容,學校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增選和轉換選修教學內容,可從實際出發,有真對性的選用。還有其他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中的養生、健身方法列人選修教學內容,這為民間武術進校園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另外桂西北地區由于學校所處的特定的地理環境,運動場地較少,民間武術進校園也豐富了學校體育課的內容。民族地區學校要加強對當地民間武術的挖屈整理,編成校本教材,把民間武術作為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傳授武術的基本技術套路、技巧動作,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傳授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注重武術的道德修養,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起到良好的規范作用。
3.3 政府要為民間武術的發展提供平臺
民間武術組織是民間武術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對民間武術的發展、演變進行梳理得出:一方面,民間武術具有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這些特征決定了民間武術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民間武術活動具有時限性,民俗活動過程需要的資金,主要是通過村民的自發募集,社會捐贈是十分有限的,這種通過民間渠道所募集的資源匱乏有限,民間武術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比較困難。因此,要促進民間武術的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應該支持建立合法的民間武術組織,鼓勵民間武術精英或者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并給予資金的支持與幫助,引導民間武術組織在節日或節慶為社會提供武術公共服務。利用公共傳媒的播放提高人們對民間武術的認識,充分發揮傳承文化的作用。
4 ?結語
桂西北民間武術隨著社會的變遷及政治、經濟的發展和現代體育的沖擊,其本質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民國時期慢慢繁榮,改革開放以來慢慢消弱,面臨著失傳危機;加之桂西北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武術項目已失傳。用文字、影象收集和整理桂西北少數民族民間武術,倡導與發展民間武術進校園,建立民間武術組織對促進桂西北民間武術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韋霞,張俊斌,劉朝猛.廣西武鳴“三月三”散打擂臺賽的發展現狀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3(2):98-100.
[2] 孫鵬遠.巖畫為何而作 壁畫為何而舞 技藝為何超常 花山巖畫揭秘[J].中國地名,2013(3):68-70.
[3] 王倫國.對高等院校開展武德教育的價值研究[J].祖國:教育版,2014(6):41-42.
[4] 王有基,王愛林,覃俊超.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優勢項目整合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7(1):59-63.
[5] 葛洪波.對表演性、競賽性、實戰性武術套路創編探討[J].青少年體育,2014(7).
[6] 單曉婭,王翠,潘麗群.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戰略取向[J].貴州民族研究,2013(2):108-111.
[7] 周嵩山,陳妍兵,張瑜.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河北民間武術發展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13(6):234-238.
[8] 杜光友.弘揚和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