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歐安欣 史倩 張偉平
我國經濟在處于中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文化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讓很多大學生迷失了自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擔負著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使命,運用具有特殊地位的紅色文化突破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意義重大。
近年來不斷涌現的大學生群體事件引人深思,我國經濟在處于中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文化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讓很多大學生迷失了自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擔負著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使命,運用具有特殊地位的紅色文化突破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意義重大。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永遠不能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一、紅色文化的概念
紅色文化不是簡單的將紅色與文化相結合,它是一種精神和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學術界對紅色文化的定義很多,有的人認為紅色文化是一種政治文化,有的人則稱紅色文化為信仰文化。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蘊涵著極其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先進的歷史文化。
紅色文化的存在形式豐富多樣、內涵豐富,它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中物質文化包括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以及烈士陵園等。非物質遺產包括紅色精神如井岡山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經典如革命文藝作品、文學作品等;紅色人物,在革命斗爭中涌現出很多革命將領和戰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無怨無悔的奉獻自己的一生,他們所展現出的精神具有極強的示范效應,如雷鋒、劉胡蘭等。不管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能成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課堂,都是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的寶貴財富。
二、 新時代紅色文化的特點及教育功能分析
(一) 新時代紅色文化的特點
首先,紅色文化具有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紅色文化主要表現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部分,其中物質文化包括全國各地的革命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和珍貴文物等。紅色文化還包括非物質文化,比如革命戰爭期間涌現出的革命事跡、英雄人物、紅色精神和文藝作品等,都是進行紅色傳承的寶貴財富,都是我們黨和人民群眾艱苦奮斗、不懼犧牲精神的真實寫照,都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貴資源。
其次,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繼承性和先進性。紅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在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的精華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紅色文化又具有先進性,我們黨從誕生以來就代表著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管是在成長時期還是在發展時期,不管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都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用先進的思想不斷的使自己強大。紅色文化就是我們黨在革命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時的特殊背景相結合產生的先進文化,是經得住考驗的、被實踐證明了的先進文化。
再次,紅色文化功能價值的持久性。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不是短暫存在的,它是特殊的時期對特定歷史文化的總結,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教育意義,對于大學生產生的教育不是灌輸式的教育而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潛移默化中實現的。紅色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和載體,將其思想教育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更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樹立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是中華文化的寶庫,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藏。
(二) 新時代紅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分析
第一,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社會認同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越來越多的西方思潮不斷涌入,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使他們的信念和信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動搖,喪失了基本的辨別能力。著名的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曾經指出:“必須正確理解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紅色文化的傳播,不管是課堂知識的學習還是實踐活動的參與,都能幫助大學生充分接觸和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更加能夠體會革命先輩頑強不息、盡忠盡責的品格,加深對社會和國家制度的認同感,更好的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第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等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專業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對一個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包括了個人的知識、能力、觀念,表現為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紅色文化具有真實性和感召力,它所蘊涵的百折不撓、頑強奮斗的精神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提高大學生的抗挫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是在和平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生活環境平和優越,面臨的人際關系也比較單純,很少遭受到重大變故或者特殊困難,所以當他們的所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往往會選擇逃避,過分的放大困難。在面對利益的時候沒有自控能力,更加缺乏奉獻意識。紅色文化所蘊涵的不懼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有利于感染、熏陶大學生,紅色文化蘊含著社會發展需要的正能量,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堅韌的意志。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紅色文化的路徑建議
(一)加強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實踐教育
《中庸》中曾經提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認識來源于實踐,只有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僅僅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授,教學方式比較古板缺乏吸引力,學校應該結合當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本地的紅色資源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研究。組織學生到紀念館、紅色旅游基地實地學習,到紅色文化經典實習講解,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紅色文化講的過程中,更能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二) 教學手段多元化,充分利用互聯網
目前大多數高校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還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授,在這種方式下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面授,學生在講臺下接受,內容不夠生動,不能吸引大學生的興趣,不能積極主動的去接觸紅色文化,不能更好的理解紅色文化。在教學手段上,更應該傾向于利用大學生熱衷的微媒體,比如微信、微博等形式,提高大學生的關注度。
(三) 爭取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充分利用本土紅色資源
首先,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對本土紅色資源基礎設施的構建,重視紅色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避免紅色資源在大量游客參觀的過程中受到破壞;其次,政府加強對本地紅色資源的宣傳,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比如紅色故事演講等;再次,學校邀請相關工作單位宣講紅色文化,比如紅色旅游景點或者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到學校進行宣講,同時也給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崗位,讓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紅色文化。
(四) 加強家校合作,以家風促學風
高校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培養高素質接班人的重要場所,但是僅僅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來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偉大工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家庭因素輔助高校共同實現這一偉大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三全育人”“四位一體”的要求,在發揮學校教育功能基礎作用的同時,加強政府、社會和家庭的輔助作用,特別是家庭,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單位:菏澤學院)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專項,編號18CZDJ25,《新時代紅色文化對黨員干部“明大德”的作用研究》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