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富海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復習鞏固和達標檢測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業的情況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宏觀的把握,再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微觀調控,重新調整教學方案,使學生獲取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完成目標計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獲得科學素養。但是,當前在教學實踐中對作業的設計不同程度上存在認識的偏差,特別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學科的作業設計,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和技能的鞏固或相關知識點的課外拓展延伸,忽視了科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點,對操作性作業幾乎難以涉及,造成了科學學科教學效率低下、效果不明顯,嚴重制約了科學學科的課程改革,那么如何設計有效的科學作業,筆者就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膚淺的看法。
一、科學作業設計的屬性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作業,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交叉點,也是反映學生對學科掌握程度的有效載體,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和方式。因此,科學課程作業的設計首先要以課程標準為設計的依據,再結合學科的性質特點,在作業設計中必須要注意以下原則:
1.基礎性和普適性
科學是人們生產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工具,而科學模型又是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一種描述,它作為基礎科學學科,為其他科學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法,一切的重大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學作為基礎,所以科學作業的設計必須要滿足這兩個最基礎的條件。
2.針對性和選擇性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科能提高人的多種能力,特別是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眾所周知,教師面對的學生由于受到外界的和自身的種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各種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足的進步是我們主要目標,所以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注意分層設計,注意設計的梯度,要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
3.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科學知識都源于實踐活動,又服務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所以科學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實踐性,只有在實踐中,學生通過活動才能獲取經驗。而實踐性又是和操作性緊密聯系起來的。所以只有滿足了以上特點,學生才能積極自主進行實驗、觀察、猜測、驗證,才能愉悅地進行推理和交流。
二、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針對以上科學學科的屬性特點,就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設計科學作業,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層次性是科學作業設計的最基本要求
科學作業的設計雖然不倡導題海訓練,但也脫離不了對基礎知識的訓練,只有在訓練中才能形成有關的科學知識和相關的技能,這就要求科學教師要把握好一個度,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著手,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材的知識點,合理有效地對教材進行內容的整合,設計出層次性的作業,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必做題,這部分作業的設計是針對教材中所涉及的概念、定律等最基礎的知識設計不同的題型,通過訓練,讓每個學生都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第二層為自主作業,這部分作業的設計是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稍微進行了條件的變換,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融會貫通,加深學生對概念和定律的理解,這部分作業要求學生盡量完成。第三層作業為拓展延伸題。這部分題以知識的遷移和創新為設計的出發點,旨在讓優等生“吃飽”,達到培優的目的。
層次性科學作業的設計充分尊重了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使他們在作業實踐中實現不同層次的知識建構,讓他們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愛作業,愛科學。
2.多樣性的作業設計是科學作業設計最有效的途徑
作業的設計我們要遵循開放性的原則,只有不拘泥于教材上單一、枯燥的作業,設計開放性作業,才能開闊視野,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各種能力得到增強。(1)動手實踐型題。現在的學生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影響,整天埋頭于題海戰術中“刷題”,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非常差,遇到動手操作的具體應用竟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于有些學生連接一個導線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和學習科學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因此,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緊緊圍繞課本所呈現的實驗題型,讓學生動手實驗和探究,做一些小實驗和小制作。如在學習電路一課時,讓學生嘗試連接電路,學習并聯和串聯,在不同的操作中體會不同的作用和意義。學習光學中制作小孔成像等小實驗,通過操作讓學生形成知識與能力的轉化。(2)觀察查閱題。如在學習了輪軸后,讓學生去觀察自行車,哪些地方用的是輪,哪些地方用的是軸,加深學生對輪軸概念的理解。(3)研究學習型題。主要是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進入工廠去做深刻細致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獲得知識。如光污染、家庭污染、水污染的調查等。
總之,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學科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用實踐來檢驗理論。作業的設計也不例外,要緊密地結合學科特點,有效地設計,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