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趙月月
摘 要:高中生物知識比初中知識更深,再加上有些課題抽象,導致學生有時興趣不足,學習的積極性不夠。調解課堂教學氛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就調解高中生物教學的課堂氣氛進行了幾點分析和思考,以期能對高中生物一線教師提供有實際參考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氣氛;調節
目前我國高中課程大部分地區已經實行了新課改,少部分地區還未實行。不論是否實行新課改,是否是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生物,高中生物教學依然存在某些課堂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現象[1]。為了能夠提高生物課堂的效率,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生物課堂的氣氛就顯得極其重要。以下是筆者對課堂氣氛欠佳的幾點分析與建議的對策。
一、課堂氣氛欠佳的原因分析
1.教學內容本身枯燥,不貼近生活實際。如必修三第二章的《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中,關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電位變化,學生對電位不熟悉,電流方向問題也不太清楚。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線教師更多的是直接給學生輸入知識,難以找到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當學生難以理解只能死記硬背的時候,學生容易失去興趣,課堂上就很容易走神,該堂課的效率就很低。
2.“填鴨式”教學,學生非主體。部分生物教師依然延續傳統教學模式,以自身為主體,課堂上主要是“傳道、授業”,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和學生自主探究時間較少。當較多科目教師都如此的話,學生會產生疲憊感,習慣了被老師“填喂”,習慣了被直接告訴答案。長此以往,容易養成學生“不懂就問”,而非“不懂先思考”的習慣。這樣的話,學生很難做到“舉一反三”,也基本上不會主動學習[2]。長遠看,對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是無益的。
二、關于提高氣氛的幾點策略
1.在構建教學情境時,盡量引入生活事例,引發學生思考。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從細胞到生物圈》中“問題探討”給的是2003年SARS的例子,而目前的高中學生在2003年還未出生,對此沒有記憶,再引入該例子就不合適。現階段引入新型冠狀肺炎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學生對于該病毒非常的了解,完全可以讓學生討論,從而總結出病毒的特征,并且教師在總結完學生的答案后,可以深化主題,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觀念。
2.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如在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種群的特征》中的探究實驗《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該實驗學生可以自學,組隊合作完成一份經過合作討論出的調查報告。在調查過程中,從選定調查物種,準備材料用具,到具體如何隨機取樣,以及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大家討論解決問題。學生會發揚積極進取競爭的精神,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可以加深合作情感[3]。整個過程完成以后,相信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提升,學生也會因此更了解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各組派代表簡述本組的實驗過程和實驗心得體會,分享給全班,從而完成教師的快樂教學的氛圍設定。
3.鼓勵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每節課以一個詞為中心,將本節課內容串聯起來,學完本章,再以一個中心詞將本章聯系起來。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一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神經系統”為中心詞構建思維導圖。本章學完后,再請學生以“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為中心詞,把本章內容全部聯系起來。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更明白知識之間的聯系,建立關系網,降低記憶難度[4]。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制作概念模型的能力。另外,模型分為數學模型、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很多同學會混淆,以為照片是物理模型,但是各種類型的模型,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請學生自己利用各種生活中常見材料制作一遍后,相信會更好的掌握模型只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明白模型特點是簡化的,概括性的。
4.對比教學,利用多媒體,提高生物課堂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存在知識點容易混淆的現象,這個時候可以引入多媒體,幫助對比,幫助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5]。如捕食和寄生的種間關系區分,播放獵豹捕捉羚羊視頻,表現出將羚羊吃進去,另外播放蚜蟲附著在蘭花葉子上吸取汁液的視頻。請學生自行對比兩者區別,然后自己總結捕食和寄生的區別。這樣容易總結出,捕食是一種生物以另外一種生物為食,寄生是指一種生物寄居在另外一種生物體表,攝取寄主養分維生。此時教師再補充蛔蟲寄生在人體的例子,就可以將寄生的概念補充完整了。寄生是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表或體內,攝取寄主養分以維持生活。現在在各個中學,基本上都有電子白板,可以下載類似于希沃的教學助手,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充分利用希沃白板的課堂活動、思維導圖和學科工具等功能,備更具有趣味性的課,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氣氛的目的。
5.習題課鼓勵學生講解,培養學生自主組織語言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在習題課前,教師可提前請某些學生當“小老師”,做準備如何講某些習題,怎么講才能讓學生理解。這個過程中不僅會讓“小老師”獲益匪淺,上課時也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非常認真地聽,畢竟正常課堂大都是教師講授,學生早就“審美疲勞”。當然,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會學習到一些東西,了解了學生解題思路,從而更了解學生,激發教師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實現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一線教師可以嘗試利用多種技術和方法,活躍課堂的氣氛,發揮學生的主體,實現課堂高效率,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大前提下,盡量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實現“育人”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田甜. 高中生物教學的課堂氣氛調節與塑造實踐思考[J]. 課程教學, 2019, 29: 141.
[2]胡正秀. 高中生物課堂啟用啟發式教學的組織與教學實踐[J]. 教學動態,2020, 2: 74.
[3]甘和鷹. 淺談生物教學中開展有效合作學習的幾點體會[J]. 試題與研究,2012 (25) : 46.
[4]孫三勇. 落實生物理性思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基于理性思維的生物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 數理化結題研究, 2017, 6(30): 100.
[5]毛敏勇. 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J]. 活力, 2019, 11: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