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邱美
摘 要:隨著“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深化,高中生物教師對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要求也在提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高中生物知識,教師需要確立學生目前的生物教育主體,圍繞學生設計相應的生物教育策略。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核心素養因素,切實提高生物教育的實效性。由于教師采用這種教育思想進行正確的教育,學生生物素養的教育成為當前生物教師教育的關鍵。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方法優化
在教師指導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生物知識的核心素養。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是結合現實生活知識經驗進行實證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期間,從以下方面進行對象教學指導。首先,教師提供與學生相關的教學案例,幫助學生探索生活化問題。其次,師生進行身份對等的問題交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思維指導,使學生對生物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切實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一、利用現實案例,引發對生活的探索
高中生物知識教育需要教師有效提高學生知識理解效率。為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生物知識內容,教師在系統的教學研究之后,決定采用生活化教學法進行相應的生物教育指導。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例子和經驗,進行有效的生物知識綜合說明,可以有效地拉近學生和生物知識的距離。這種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更有效率,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進行綜合指導時,應圍繞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知識分析,以學生易懂的教學語言進行知識解說,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遺傳和變異”知識時,采用生活化教學法進行教育,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可以開展相應的綜合指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相關病毒變異信息,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和分析。通過分析,教師為學生分析病毒利用人體進行自我復制的過程,讓學生對RNA復制有更完整的認識。由于遺傳密碼子對存在偏差,病毒最終可能會發生變異。因此,教師通過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相應的生物知識深度教育和說明,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效率,有效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二、促進平等對話,幫助學生思考
教師在教學生生物學知識的同時,要以“新課改”的教學指導思想為基礎,決定學生優先次序的教學主體地位。在這種教育要求的引導下,教師必須立即糾正自己的教育心理,與學生進行友好問題的交流和討論。特別是教師和學生討論知識問題時,教師需要為學生制訂適當的問題分析規則。首先,教師需要與學生在生物知識框架下進行討論,以便學生能夠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合理的分析。其次,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后,可以進行有效的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發揮有效的教育作用。最后,在師生之間健全問題的溝通引導下,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更加有效。
例如,學生在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知識時,需要在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問題交流,以便能夠進行有效的問題思考。教師在教學生知識時,可以設計“如何看待減數分裂過程中遺傳物質的自由組合現象”“減數分裂的生殖方式對人類進化有什么實用價值”等問題。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在生物知識框架下進行分析和討論。并且,通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擴張思考,教師當時有必要保證“友好”的心情,和學生討論有關的問題。最終,在教師的深入教育和思維延伸下,學生對生物知識內涵的思維更加深入有效。
三、合理的教育指導,提高課堂教學價值
為切實提高高中學生的生物課堂學習效率,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指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價值。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時,應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指導,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思維,進行有效的問題分析和思考,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認知水平。在教師合理高效的思考基礎上引導教學,使學生不斷增強自己的生物知識學習能力,最終實現生物核心素養的有效提高。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學習“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知識時,可以指導合理模型的制作和假設分析。教師對學生說:“外來物種有可能侵入穩定的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是什么?”此時,學生在教師的思維引導下,進行相應的問題分析和思考。教師從能量流動和捕食關系進行深入的問題分析,誘導學生相應的思維發散,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外來物種入侵及其對本來穩定生態系統的影響。
綜上所述, 綜上所述,對于當今高中生物教學領域而言,基于核心素養來開展課堂教學是就有重要的意義的,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生物學理論知識來向學生們傳遞生命觀念,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利用生物實驗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結合生活實際來培養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教師在教高中學生生物學知識的過程中,應根據生物核心素養的要求,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合民.高中生物素養的內涵及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9(30):39.
[2]安文勇.高中生物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甘肅教育,2019(1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