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學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指南》中有關兒童語言領域目標中指出:“兒童語言的發展是指兒童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發展變化的過程和現象。語言是幼兒階段學習與發展的主要內容,尤其是對于剛進入集體生活的小班幼兒。”現代研究表明,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幼兒時期語言潛能的開發直接關系到一個人成年后的語言能力,這也是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語言能力培養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幼兒教學中,如何開發和探究幼兒的語言潛能,也就成為幼兒教師關注的教學重點之一。
皮亞杰認為,3-6歲幼兒的思維屬于“前運算階段”,主要特點是思維的形象性;而情境教學則向幼兒提供了適合的場景、可操作的道具,幼兒可身臨其境地用語言、動作、表情來體驗和表現作品的內容,符合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基于此,我認為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學的方式,來培養小班幼兒的語言能力。有特定的場景、性格鮮明的角色、生動有趣的情節、簡明形象的語言和動作的故事,是適合小班幼兒表演的,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較為完整詳細的可行性策略,所以對此我們展開研究。
語言是一門復雜的人際交往工具,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借助多個感官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對于幼兒來講,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還非常弱,主要依賴于感性思維加強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語言的學習和掌握。
1、融入信息技術創造說的情境
當前來說,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為幼兒語言交流構建一個全新的環境,比如通過多媒體、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的融入,來構建幼兒說的環境。作為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刺激幼兒的感官,尤其是視覺和聽覺,要善于利用聲音和圖畫一同激發幼兒對語言的感知,從而激發幼兒的語言潛能。比如在教學中,給幼兒講一些童話故事,如果單純地口述故事,幼兒的興趣往往不高,而且很難記住故事的情節,更談不上復述了。
2、視聽結合促進語言交際意識
視聽結合,主要是基于幼兒語言交際的意識來提出的,針對幼兒語言交際的需求,通過視聽結合,使得幼兒在模仿中、情境中自主地交流和表達。比如給故事情節配上生動的圖畫,一邊講故事,一邊展示各種生動的圖畫,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興趣,而且孩子們會記得更牢、更清晰,語言潛能得到了更好的開發。通常講幾遍之后,筆者就會讓幼兒進行故事的講述,結果很多幼兒都可以比較完整地講述整個故事的情節。由此可見,綜合的感官刺激更有利于孩子語言潛能的開發。
對于幼兒而言,語言的學習不能拘泥于一種形式,作為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語言教學途徑,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1、兒歌情境
教給幼兒一些兒歌,如《數鴨子》《小兔子乖乖》《兩只老虎》等。可以帶領幼兒走進動物園或者公園,然后在游玩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動物和植物,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和生長習性,鼓勵幼兒把看到的動物和植物講給爸爸媽媽聽,給幼兒創設講講的機會,讓幼兒多說,培養幼兒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2、表演情境
為幼兒創設有話敢說、有話愿說的語言環境。打造表演區,制作精美的道具和服裝為幼兒提供充分的“說”的語言環境;在“說說吧”提供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書籍和可供幼兒表演用的故事盒以及手偶等;堅持每周開展語言表演活動,認真準備教具學具,力爭上好每一次語言活動;將課程中的故事表演及時延伸到語言區,鼓勵幼兒通過多感知、多模仿,來培養幼兒語言理解能力,定期開展活動,為幼兒提供表現和展示的機會。
語言情境教學能營造一種特殊的語言學習氛圍,激發幼兒的求知心理,更好地探索新知識。情境教學可以貫穿于整個語言教學活動中,既可以是在活動的導入環節加入,也可以是在活動的展示環節或者是結束環節加入。
1、引入情境——導入
小班幼兒好奇心強,對未知事物都很感興趣,有較強的求知欲。教師可抓住這一特點,在活動的導入環節就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幼兒參與以及觀看情境表演,感受活動的有趣,從而產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如在故事《三只熊》中可以嘗試,在活動導入環節,為布置三只熊臟而亂的家,幼兒一來到這個情境,馬上就會產生疑問:“小熊的家怎么會這樣?是誰弄的?”等幼兒討論后,教師緊接著再問:“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亂七八糟的,他們會怎么樣?”“怎樣做才能讓熊不生氣?”一連串的疑問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假設”,幼兒在活動中盡情想象、表達,既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同時還可以適當地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2、融入情境——過程
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預設有一定情趣的教學方法,常用的以表演情境為主。有時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幼兒在故事內容掌握后,很想自己去嘗試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如故事教學活動《小熊請客》,可以請幾個小朋友進行即時表演,讓其他幼兒觀看,這種生動的表演能引起幼兒濃厚的興趣。幼兒很容易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及對話,學起來輕松愉快。在幼兒基本理解的基礎上也可以讓幼兒進行角色表演,孩子興趣高,語言表達會更流暢,更能體驗角色的情感。
3、優化情境——結束
教學活動中結束技能運用得好,在小班語言活動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運用情境來結束活動,“言已盡而意未窮”,給人一種詩一般的意境,激發幼兒的情感,刺激幼兒主動探求。如:詩歌《家》,可以通過繪畫這樣的藝術情境讓孩子們進一步學習語言。讀到“藍天是小鳥的家”時畫出藍天、小鳥,讀到“大海是小魚的家”時畫出大海、小魚,給幼兒以實實在在的形象感受,語言的學習變得更簡潔易懂了。
小班階段是幼兒語言不斷豐富的時期,是完整的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老師抓住了這個關鍵期的話,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一定會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情境化學習模式的創設和運用可以在活動過程中引起幼兒的直接注意。豐富有趣的情境和生動活潑的演示能讓幼兒非常興奮與開心,由此促進幼兒在注意的持久性、傾聽的細致性和語言的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