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賽琴 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教育局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它融合了自由、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游戲活動需要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可以培養孩子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在科學教育中引入游戲活動,讓孩子們在試試、玩玩、做做的過程中了解科學現象,獲得科學知識,符合兒童年齡特點,深受兒童喜愛。通過科學游戲,孩子們在玩中學,在愉快的體驗中增長智慧,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培養他們的探究欲望和求知精神。
科學反映理性知識,有許多抽象的概念,而游戲是有趣的、生動的、具體形象的,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科學游戲中,我們可以將科學知識與感性的游戲相結合,讓孩子在具體的感知活動中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提倡科學,就是要提倡玩把戲,提倡玩科學的把戲。科學的小孩子是從玩科學的把戲中產生出來,我們要教小孩子玩科學把戲,先要自己將把戲玩給他看”,“喚起孩子興趣,孩子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因此,在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中,一定要強調興趣第一,游戲為主,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
教師可以在游戲中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培養孩子科學地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例如,當孩子感知聲音時,可以通過敲擊不同的材料(易拉罐、不銹鋼、響板、銅管、陶瓷碗等)來辨別不同的聲音,發現不同的物體敲擊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再結合原有的經驗,就會發現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然后通過聽音樂和歌曲,又分清了音樂和噪音的不同。就這樣,幼兒在與物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感知了聲音的基本屬性,獲取了有關聲音的直接經驗。他們把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思考,運用聽覺、觸覺、表述、分類等方法,激發了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初步形成了感知科學現象的方法。
孩子對小磁鐵并不陌生。他們經常用小磁鐵把他們的美術作品貼在黑板上。但通過觀察,老師發現孩子對小磁鐵的認識不是很清楚,于是組織了一場“玩磁鐵”的游戲。老師為每個孩子準備了幾塊磁鐵,許多孩子得到磁鐵后互相吸著玩。老師問他們:“小磁鐵都能干什么呀?”有的孩子說:“小磁鐵可以互相吸著玩。”有的孩子說:“小磁鐵可以吸到黑板上。”還有的說:“小磁鐵能吸紙。”老師發現了問題并接著問:“真的嗎?小磁鐵能吸紙?”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是的,能吸紙。您看,黑板上的圖畫不都是畫在紙上的嗎?”原來,孩子們每天都用小磁鐵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以為小磁鐵可以吸紙。所以老師建議每個孩子去試試,小磁鐵能吸什么樣的紙。孩子們紛紛用小磁鐵去吸他們在課堂上能找到的各種各樣的紙,但就是吸不了。一個孩子拿起一張白紙,走到黑板前,對老師說:“小磁鐵光吸紙吸不了,但是它可以把紙吸到黑板上。”聽他這么一說,許多孩子都搶著說:“是的,我們也只能把紙吸到黑板上。”“為什么小磁鐵能把紙吸到黑板上?”“因為小磁鐵是黑色的,黑板也是黑色的,所以可以吸上去。”“所有黑色的物體都能被小磁鐵吸起來嗎?”孩子們沒有作肯定的回答,老師鼓勵他們再試一試,結果,孩子們發現黑色的門把手、門鎖和門閂可以被小磁鐵吸住,而黑色的頭發、書包和皮鞋則不能被小磁鐵吸住。老師為孩子們的發現而高興,并繼續鼓勵他們再去試一試,“小磁鐵能吸住不是黑色的東西嗎?”孩子們積極地嘗試著,最后發現銀色的小管子、綠色的夾子、粉色的卡子、黃色的鉛筆盒及亮亮的曲別針都能被小磁鐵吸住,從而證明了能否被小磁鐵吸住與顏色無關。“那與什么有關呢?”老師把孩子們找到的能被小磁鐵吸起來的東西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和孩子們一起分析這些材料是由什么構成的。通過觀察、敲擊、觸摸和思考,孩子們得出結論:這些東西都是鐵做的,那些不能被小磁鐵吸起來的東西不是鐵做的。因此,孩子們對小磁鐵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新的發現。
這種科學實驗與游戲的有機結合,使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歡樂。這種寓于游戲和探究活動中的科學教育,不僅增加了科學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且促進了兒童自由、健康、快樂地成長,充分發揮了兒童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陶行知先生說:“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屬于每一個孩子,而不是少數孩子的專利。比如,在科學活動《小蘇打的秘密》中,老師為孩子們提供了很多材料,包括自制漏斗、白醋、蘇打、氣球、白糖、面粉等,這些都非常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在活動中,孩子們都是自主地去認識這些物品,當完成小蘇打和白醋的實驗時,孩子們非常興奮,迫不及待地要自己做實驗。有些孩子把面粉和白醋混在一起,不成功,又試著用其他粉末再次實驗。正是在這樣一個“玩”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求知欲被完全激發出來。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雖然他們在自己的操作中有著各種不同的結果,但最終還是能創造性地完成實驗,體驗到了科學帶來的樂趣。
“行知合一”是陶行知科學教育理論顯著特點之一,“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只有“手腦并用”才能培養創造性人才。根據陶行知“手腦并用”思想,我們堅持“手腦相長”教學,給每個幼兒創造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如在《會變的顏色》科學活動中,為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每位幼兒有操作的機會,教師為每位幼兒制作了三張可重疊的投影片,紅、黃、藍三原色各一盤,一張調色記錄卡。活動一開始,教師以魔術的形式導入內容,將枯黃的大樹變綠,引起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接著讓幼兒玩色卡,探索兩張色卡重疊后的變化,幼兒邊玩、邊說、邊看,最后調色,并作記錄,幼兒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兩種顏色混在一起可變成另一種顏色,兩種顏色不同,混合后變出顏色也不同。當這一結論被老師認可后,他們非常高興,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幼兒更強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探究熱情。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幼兒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在做做、玩玩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科技意識水平和發明創造能力。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們生活的世界,對于幼兒來說,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疑問在小腦袋中產生:樹葉為什么會落下來?水溝里的水為什么會臭?泡泡為什么是圓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們永遠都是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正因為這樣,他們除了好奇、好問、好探索,關心許多“科學問題”外,還是一個勇敢的大膽的實踐者,并且通過直接經驗來獲得認知。
科學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說,假說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行動,如此演進于無窮。”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親近科學、喜歡科學,在做做、玩玩中體驗創造、創新帶來的快樂。幼兒園應通過創設科技節,充分挖掘科學活動資源,通過不同的主題、環境創設、區域活動、手工制作等途徑,引導孩子觀察和探究,并為孩子提供操作、實驗、測量、交流、記錄的機會,鼓勵孩子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問,并嘗試解決問題。
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班級的科學區域,投放一些適宜的材料和廢舊物品,如:紙盒、塑料瓶、易拉罐、電池、電線等,供孩子進行自主探究和動手制作,并通過“科技小制作評比”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折折剪剪、拼拼貼貼的過程中,完成一件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小作品,孩子們親身感受到了科學的有趣和神奇,在主動探究、發現和獲得經驗的過程中,初步了解科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并養成勤于動手、樂于創新的良好品質。
幼兒園應該把兒童的科學教育置于更廣闊的生活和社會背景之中,幫助兒童擴大深化對周圍世界中科學現象的理解與體驗,使他們能夠在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中發現、研究和探索,不斷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樂趣,并為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實,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每一個孩子都是小小的科學家。只有充分發揮游戲在科學教育中的作用,讓孩子在玩中學,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真正感受和體驗科學的奧秘,才能更好地適應多變的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