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大新鎮新凱學院醫務室 顏士州
暑伏天的一個中午,張大媽從地里蹣跚著步子回到家中,躺到床上昏迷不醒,叫來醫生一看,只見她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呼吸急促,四肢肌肉顫動著,這是明顯的中暑癥狀!在醫生的指導下,張大媽被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用冷水加適量白酒擦洗全身,同時用扇子給她搦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張大媽皮膚現出紅暈,呼吸開始平穩,神志也清楚了一些,喝了點鹽開水后,病情開始好轉了。
進入夏天,人們長時間的在高溫、高熱輻射以及通風條件差的環境下從事勞動,常常會引起中樞性體溫調節功能障礙;或是在露天工作,頭部受熱過多;或是天氣過熱,大量出汗,以致發生體內電解質平衡紊亂,特別是體內氯離子大量丟失等,都可能引起中暑。當然,中暑也與本人體質好壞有極大的關系,體質瘦弱、過度的疲勞、睡眠不足等,是引起中暑的內在因素;過量的飲酒,也可能成為中暑的誘發性因素。
中暑發生大致有3種情況:第一種是“先兆中暑”,即人們在高溫下勞動,出汗過多,以致發生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慌、四肢無力、體溫略覺升高等癥狀,如果及時離開現場,作必要的休息,癥狀即可減輕或消失,這就可以避免中暑的發生;第二種是除了“先兆中暑”的癥狀,還伴有體溫升高(38℃以上)、面部潮紅、皮膚灼熱、惡心嘔吐、大量出汗、血壓下降和脈搏細弱等癥狀,即為“輕癥中暑”。遇到此種情況,應立即停止工作,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第三種是“重癥中暑”,即在“輕癥中暑”的一般癥狀外,還出現昏厥或痙攣,皮膚干燥無汗,體溫達39℃以上,這類中暑又可分為循環衰竭型、高熱昏迷型、熱痙攣(主要是腓腸肌痙攣,重則軀干肌群抽搐)、日射病等類型。
為了防止中暑,高溫下勞動時,衣服要穿寬大些,以保證衣服內部通風透氣;工廠高溫車間防止熱輻射的工作服應盡量用白色帆布制作,并戴有防護眼鏡的白帆布帽;露天作業的人員應盡量戴寬邊草帽。大量出汗后應及時補充體內散失的鹽分,喝些0.3%的食鹽冷開水或冰凍鹽汽水。由于大量出汗帶走了部分營養物質,所以應注意調整飲食,補充營養,增強體質。另外,飲用青蒿、藿香、佩蘭、蘆根等中草藥湯劑,可有明顯的防暑效果。
一旦發生中暑,輕者可離開高溫現場,稍作休息,喝些淡鹽水、茶葉水等飲料,或服用人丹、十滴水等。重者應立即送醫院治療,如果離醫院較遠,應就地采用物理降溫法,輔之于一定的藥物進行搶救。物理降溫法可分兩種:
一是冰水浸浴法(水溫在10~16℃,農村可用井水或冷水加酒精或白酒)。讓中暑者泡進水里,水面齊胸,經10~15分鐘,測肛表體溫降至38℃即停止。浸泡時要不斷按摩中暑者的四肢及胸腹部,使皮膚發紅方能生效。
二是蒸發降溫法。即用冰水或冷水加酒精或白酒擦拭全身,同時使用電扇吹風(或用幾把扇子同時扇風),這樣連續交替操作,使體溫降至38℃為止。也可在頭頸、腋窩、腹股溝等淺表大血管區置放冰袋,反復用冷水澆灑、扇風、配以全身按摩,使皮膚血管擴張。采用物理降溫法使癥狀減輕脫險后,必要時還應及時將中暑者送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