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住院醫師 羅思文
新聞中經常出現“HIV攜帶者”“艾滋病患者”等字樣,那么,什么是HIV攜帶者?什么是艾滋病患者?他們有什么區別呢?
首先,HIV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都是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人,只是健康狀況程度有所不同。再者,“HIV攜帶者”指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人,是“HIV感染者”的舊稱,現在已極少使用。
具體說來,艾滋病分3個時期:急性期、無癥狀期和艾滋病期。攜帶狀態指的就是急性期和無癥狀期,因為這兩個時期沒有典型的艾滋病癥狀。急性期指的是艾滋病毒感染后的2~4周,像得了一場感冒一樣,持續一個星期到半個月的時間,會有發燒、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及頭痛等癥狀。無癥狀期時間持續6~8年甚至更長,和正常人基本一樣,不過身體會越來越弱。但隨著病毒不斷復制,免疫系統受損,免疫細胞CD4(編者注——CD4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重要免疫細胞,由于艾滋病病毒攻擊對象是CD4細胞,所以其檢測結果對艾滋病治療效果的判斷和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斷有重要作用)持續減少,CD4淋巴細胞計數多<200個/μL,HIV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這個時期的患者就會表現出HIV相關癥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就可以稱之為艾滋病患者。
HIV相關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患者表現為神經精神癥狀,如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癡呆等。 另外還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其特點為:(1)除腹股溝以外有2個或2個以上部位的淋巴結腫大;(2)淋巴結直徑≥1厘米,無壓痛,無粘連;(3)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
機會性感染:指的是身體在這個時期很容易被各種細菌感染,最常見的感染叫做“肺孢子菌”感染,會引發嚴重的肺炎。還有口腔的白色念珠菌感染也是晚期艾滋病患者就診的主要病癥。
腫瘤:包括良性的和惡性的,也就是說艾滋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腫瘤,常見的就是被稱作“卡波西肉瘤”的良性腫瘤和淋巴瘤。
所以區分艾滋病患者和攜帶者,應該要看的就是CD4指標、HIV血漿病毒載量和臨床癥狀。
艾滋病防治指南中明確地指出了診斷艾滋病的標準。指南指出,有不安全性生活史、靜脈注射毒品史、輸入未經抗HIV抗體檢測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體陽性者所生子女或職業暴露史等情況,HIV抗體陽性,出現下述各項中的任何一項,即可診斷為艾滋病:
1.不明原因的持續不規則發熱38℃以上,大于1個月;
2.腹瀉(糞便次數多于3次/日),大于1個月;
3.6個月之內體重下降10%以上;
4.反復發作的口腔真菌感染;
5.反復發作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PCP);
7.反復發生的細菌性肺炎;
8.活動性結核或非結核分枝桿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樞神經系統占位性病變;
11.中青年人出現癡呆;
12.活動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蟲腦病;
14.馬爾尼菲青霉病;
15.反復發生的敗血癥;
16.皮膚黏膜或內臟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另外,HIV抗體陽性,而CD4淋巴細胞數<200 個/μL,也可診斷為艾滋病。
隨著醫學和認知的進步,艾滋病早已不是當初的“洪水猛獸”,而是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正確有效的防治,可使HIV感染到艾滋病發病的時期被大大延長,即使是健康嚴重惡化的艾滋病患者,在經過有效的治療后,也可以重新恢復到HIV感染者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