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離婚不離家的社會現象當前普遍存在,既然離婚了為什么還留在原來的家庭中?是感情還有余溫?是為了年幼的孩子?是無處可去?
大部分離婚不離家的人,是習慣了過去生活的定勢,還沒重新定位和適應新的角色,內心恐懼或者被照顧孩子等現實問題束縛和牽絆,所以不得不面對這種狀態。但這種狀態有利有弊,有的能破鏡重圓,最終復婚;也有可能讓彼此陷入尷尬、兩難的境地;也會讓孩子陷入無所適從的狀態;在重新選擇伴侶時,會受到阻礙,讓未來的愛更混亂。是否要保持這種狀態,建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首先,要評估彼此是否還有感情。如果是一時沖動離婚的家庭,復婚的可能性很大,但要學會從中吸取教訓。如果是外遇導致的離婚,有些只是一次的背叛,可以在離婚不離家的這段時間考察對方,如果能彼此關心,重建信任,培養好感情,雙方都有復婚的愿望,可以考慮再給對方一次機會。如果一方因多次出軌而導致的離婚,受害方要明確,復婚很可能重蹈覆轍。
其次,每個離婚不離家的人都能在離婚后各自都找到合適的新伴侶嗎?也很難說。或者一方找到了,而另一方下意識地還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人”,多方阻撓干涉,讓孩子也參與去擾亂對方生活的大有人在。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邊界。心理邊界將我們與外界區分開來,確保我們在一個心理范圍之內保持社交上的心理舒適。”一個有著清晰心理邊界的人,不管問題再多,他都能保持穩定的人際關系,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并尊重這種不同。但一個人心理邊界模糊,在遇到沖突時,就會非常痛苦,甚至一直想干擾對方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要再把他當作愛人來相處,否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吃醋、感覺自己不被尊重等。
再者,很多人擔心孩子沒有完整的家,怕孩子難過。但是,離婚不離家,只是表面上給了孩子有父有母的環境,實則也給了孩子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與無所適從,時刻處于害怕失去的狀態。與其這樣,不如回到真正的單親家庭,但給孩子十足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