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安徽省合肥市南崗幼兒園
1987年由馬季創作的群口相聲佳作“五官爭功” 令觀眾哄堂大笑,獲得了巨大成功。該相聲采用寓言體的表現形式,用五個演員分別扮作人的眼、耳、嘴、鼻和大腦。在“腦袋”的夢中,眼、耳、嘴、鼻互相爭寵,都覺得自己應該立頭等功,令腦袋不堪其憂。節目妙趣橫生,在新穎的比擬中給人以新的思考。由此,筆者聯想到把幼教五大領域加以延伸,可以從“五官爭功”的辯證關系中汲取營養。我的想象是:五官中的大腦可以象征著健康;嘴巴是語言;鼻子顯現著社會;耳朵表現著科學;眼睛代表了藝術。想象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希望我的此番想象能對幼教五大領域間的關系有新的認知。
幼兒園在進行任何領域的教育時都必須將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只有幼兒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配合教師開展更豐富的活動,達成更多元的教育目標。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健康教育;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應把握時機。”幼兒教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觀念,將健康領域與其他領域融合,真正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
語言表達看起來是與生俱來的,其實不然。嘴巴不能長期的沉默寡言,也不能無目的的信口雌黃。幼兒具備一定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是幼兒學習其他領域知識的重要前提。教師在進行繪本閱讀時,不能只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而忽視幼兒復述、創編的過程。課堂教學應該盡量提供開放性問題,規避選擇性提問,讓幼兒真正聽懂、學會、能表達。
社會教育就像鼻子呼吸一樣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說教與實踐相結合。在《我確實需要知道我在幼兒園所學到的一切》一文中,羅伯特·福爾弗斯所表達的觀點也許能告訴我們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基本內涵:共同分享任何事情。共同游戲。將物品放回原處。整理自己弄亂的東西。不要帶走不屬于你的東西。給別人帶來傷害時要說“對不起”。
羅伯特·福爾弗斯想告訴我們的是教師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幼兒在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習得必要的社會技能和行為規范。同時,教師要為幼兒創造條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通過肢體動作、語言及表情去表現,一進一出,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旨在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重在體驗探究的樂趣。科學的探究就像人的耳朵,一邊是老師的指導,另一邊是孩子主動意識。教師要為幼兒創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機會。例如,在一次大班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向幼兒闡明“光與影”之間的關系時,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手電筒和不同形狀的器具模型,讓幼兒自己發現影子,并最終懂得了“有光的地方才會有影子;光消失了,影子也就不見了”這樣的知識經驗。
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有時候為了保護自己的視力或者是為了看得更清晰,我們習慣于給自己的眼睛戴上眼鏡。幼兒的藝術教育容易陷入兩個極端的誤區,一種是生活完全展現,一種是過于抽象的扭曲。完全展現自然無藝術可言,但過于扭曲又會背離生活。對幼兒的藝術教育要著眼于幼兒的生活,用藝術的手法表達生活,最終回歸到生活。
一個完整的“腦袋”需要靠“鼻子給你挺著”“眼睛認路”“ 耳朵傳遞信息” “嘴巴來啃啃你”,否則就真的成空殼擺設了。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于這樣一個復雜而又難以把握的難題,我們教師需在整體中逐個突破,又需在各個擊破中尋求整體機能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