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華 安徽省宣城市第一幼兒園

入秋以來,班級幼兒出勤率在下降,幼兒園對此密切關注,了解缺勤緣由,90%以上是因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咳嗽等疾病而請假。這些信息,令人焦慮和不安。早在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就為新中國體育工作題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2個大字,這是開展體育工作的真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1]與。” 因此,在幼兒園,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從而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疾病重在預防,只有從根本上提高幼兒的體質,才能達到幼兒“健康首位”的目標。
一般來說,在春、夏、秋三季,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時間都能達到《幼兒園工作規程》所要求的不少于1小時的規定,但是隨著氣溫降低,特別是入秋后進入冬季,戶外體育活動時間遠遠達不到要求,而秋冬季又是各種疾病容易爆發的季節,有些傳染病如手足口病的病毒還在不斷變異,新的疾病如口腔的咽頰炎也有流行的趨勢,因此,冬季更應該加強幼兒的體質鍛煉,戶外體育活動不僅要有基本的保障,還要加強。
經過一年來的研究和實踐,我們在不斷實踐、觀察、思考、優化的過程中,對幼兒園冬季開展戶外體育活動,總結了以下三個關鍵點。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有其相對的固定性,老師們每周提前填寫周計劃,周復一周,有時候可能就失去了思考。又由于每個班級有兩名教師,大家有各自的計劃,難免兼顧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師“健康首位”意識缺失,在面對班級幼兒缺勤率居高不下的情況時,沒有主動分析原因,采取有效辦法,對季節的更替、天氣的變化等,還不能夠以“健康首位”的態度積極應對。
我們來看一個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安排表(以冬季大班為例),見下圖:

大班幼兒一日生活作息時間表(一)
上圖的戶外體育活動環節,根據實際觀察,是完全沒有達到幼兒戶外體育運動時間要求的。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健康領域的教育建議:“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每天為幼兒安排不少于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時要堅持。”[2]《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版)第十八條“幼兒園應當制定合理的幼兒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在正常情況下,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包括戶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天不得少于2小時,寄宿制幼兒園不得少于3小時;高寒、高溫地區可酌情增減。”[3]我們將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作息時間作了以下調整:

冬季大班幼兒一日生活作息時間表(二)

調整后幼兒一日戶外活動時長對比如下:(表三)
我們打破常規,增加晨間鍛煉時間,由原來的20分鐘增加到60分鐘,讓每一個陸續到園的孩子都有機會參加晨間鍛煉。將早操調整到兩次集體教育活動的中間,既遵循了動靜交替的原則,又兼顧了安徽省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冬季早晨氣溫偏低不適宜活動量相對較小的戶外體育活動的狀況。餐前由于時間較短,幼兒又即將午餐,運動量不宜過大,因此調整為戶外活動,將下午時間確定為戶外體育活動。
通過調整,不難看出,戶外體育活動總時長由原來的45分鐘,增加到130分鐘。按照幼兒在園8小時計算,戶外體育活動占一日活動的時長從9%提高到了27%,增長到了原來的3倍。幼兒園充分利用日光、空氣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環境,有計劃地鍛煉了幼兒肌體,增強了身體的適應和抵抗能力,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風吹日曬”的感覺,而充分的陽光和大自然的沐浴,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元素,因為“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霜”。
經過調整,戶外體育時長增加了3倍,增加的時間我們怎樣安排最合適?怎樣提升戶外體育活動的質量?于是我們在創新模式、因地制宜和材料共享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
針對幼兒晨間陸續入園的實際情況,我們采取了靈活的組織模式,消除或減少消極等待,讓孩子一到園就能參加活動。具體做法是,7:40到8:00開展晨間大運動,由我園的男專職體育教師組織。7:40,男教師準時到操場,入園的孩子不必送到班級,就在操場交給本班教師,完成交接程序,孩子們就可以立刻進入場地,跟著體育老師做熱身運動。7:50左右,孩子們慢慢多起來,老師開始帶著孩子進行體育活動。戶外體育活動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基本體操、基本的動作練習、游戲、各種器械練習等多種形式。晨間的大運動通常以基本動作、跆拳道操、拳擊操、籃球等相對“專業”的項目為主,每一天的活動內容由專職教師自行擬定。
冬季早晨約8點左右,入園的人數開始增加,操場有限,“一對多”也超出了范疇,因此大運動在8點結束,進入班級活動模式。為了保障全園孩子都有適合的戶外場地,我們因地制宜,將全園的戶外場地做了精細的劃分,分到每個班級。大運動結束后,由各班教師帶領本班幼兒進入各自的活動場地,繼續組織戶外活動。活動內容要根據各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特點和班級幼兒的實際狀況,預先有活動方案,提前有活動準備,過程有活動觀察,過后有活動反思。
為了豐富幼兒晨間活動內容,在進入班級活動后,我們鼓勵場地相近的班級之間互換場地,共享活動材料。例如,我班的材料準備是“趕小豬”,隔壁班級組織的是“踩高蹺”,兩個班級的教師在本班場地活動后,可以在適當的時間互換場地,進行材料共享,不僅豐富了活動內容,不斷激發興趣,而且多方面鍛煉了幼兒的身體動作,為提高幼兒身體素質積累了能量。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所說的評價主要是指以幼兒為對象,對幼兒活動、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水平做出價值判斷。要評價幼兒戶外體育活動中的學習與發展情況,離不開教師的“健康首位”意識,也離不開教師對戶外體育活動的深入學習與有效組織。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科學合理
在進行評價時,教師要考慮不同幼兒之間的差異,并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力爭讓每位幼兒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高。例如,對一個還沒有學會跳繩的孩子,說:“你看xx真棒,你怎么還沒學會呢?”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合理的評價是,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孩子動作的欠缺之處,從而給予科學的指導。
2.具體明晰
有的教師評價語言很貧乏,不斷出現“不錯”“很好”等詞語,這樣的評價缺乏針對性,不能對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指導。
3.及時激勵
有些教師習慣于活動結束時進行總結性評價,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不利于對教學過程的調節、控制和反饋,而且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也不能及時強化和糾正。因此,教師要在活動中適當地、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
總之,時間、質量和評價是幼兒園冬季開展戶外體育活動的關鍵點,越是到了冬季,越是幼兒各種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更加需要保質保量地帶領幼兒開展戶外活動,增強幼兒體質,從而讓幼兒遠離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