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琛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陜西 楊凌 712100)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文明,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和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學習和傳承農耕文化,在其中尋找和汲取傳統文化的“精氣神”。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高職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高職生完成自我認知、完善其人格的課程。將農耕文化教育融入高職“基礎”課教學,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探尋合適的切入點,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一種嘗試,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和源頭,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物質文化形態與精神文化形態的總和。物質文化形態包含農業生產工具、水利工程、農產品、飲食、衣飾等實體文化形態;精神文化形態包含以下幾個層次的非實體文化形態:第一,“天、地、人和諧共生”和遵循、利用自然規律的哲學思想;第二,以“和為貴”、“民本”為代表的價值觀念;第三,勇敢勤勞、開拓進取、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第四,蠶桑繅絲技術、農產品加工等生產技藝;第五,民間年畫、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第六,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涉農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第七,農事活動、農事節日和農事習俗等民俗文化。
“獲得感”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收獲更多的利益,體現社會的公平。它是指人民群眾在收獲物質精神利益后,所產生的愉悅感、滿足感。高職“基礎”課學生獲得感,是指全體高職大學生通過“基礎”課的學習,收獲精神利益,滿足了自身成長、發展的需求與期待而產生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這種精神獲得與高職“基礎”課教學目標對應,可具體化為“知”、“情”、“意”、“行”幾個層面的獲得:既包含“知”的獲得,即知識、理論、思維方法的獲得,也包含“情”的感悟,即情感、信仰、價值觀的獲得,還包含“意”和“行”的養成,即心理、行為的獲得。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辦好思政課,要在“三性一力”上下功夫,即“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睂W生學習知識、理論和方法在何種情況下才能生成獲得感?只有當這種知識、理論關照現實,對他們的生活、學習、交往、人生、未來的工作能夠產生“有用之用”之時。
高職學生的獲得感在“知”的層面,表現為“學有所得”,即增進知識、獲得方法,提升能力,進而“學有所用”從而產生“感”。
農耕文化蘊含樸素的自然觀、哲學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辯證思想就來源于農業生產的“三才”理論。它把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天、地、人”視為一個相互聯動的有機整體,是宇宙構成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間不是對抗,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關系。所以,要“因時、因地、因物制宜”,強調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從總體來看,目前高職院校的理工科學生偏多,他們大多缺少辯證思維方式與人文素養,易形成思維定勢。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思維方式引入高職“基礎”課教學,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結合,一方面可以克服單一的思維局限,激發想象力和創新力,使專業技術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樹立“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思維。同時,農耕文化有著“重親情,尚倫理”的傳統,蘊含“以孝為先,禮治為本”的道德觀?,F在的高職學生在親情傳統上有淡化的趨向,對道德理論掌握甚少,不易形成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讓學生了解“孝老愛親、安土重遷、慎終追遠”的來源,認識“守則”內涵及與現代家庭幸福的關系,有助于其形成道德認知,提升道德認識水平。此外,將農耕文化融入教學,也有利于增長學生的天文、地理、文學等人文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生活品味。
高職學生的獲得感體現在“情”的層面,表現為“情有所感”,即增進情感認同、價值認同,進而產生“感”。第一,隨社會閱歷的增長,高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有所增強,但是,容易受情緒波動的影響還不夠穩定和理性。農耕文化教育可以增進對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體認,激發學生的民族歸屬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趨于理性、穩定而持久。農耕文化尤其重視土地和家園,自從神農氏“教民稼穡、樹藝五谷”,結束了游牧生活之后,人們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安土重遷。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和多年的外族入侵,古代先民表現出無所畏懼、勇于抗爭、開拓進取、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的精神,逐漸激發出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追溯中華民族起源,讓學生認識到“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歸屬感;驚嘆于先民的勤勞、智慧、勇敢、力量以及創造出的偉大的文化遺產,從而產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此基礎上,為民族精神激勵而產生持久、穩定和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可以增進對“孝老愛親”道德與“和諧”、“自由”、“有序”、“天下為公”價值的認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少高職生過于強調個人的努力奮斗,把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社會的發展割裂開來。培育親情倫理,使這種關系成為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推廣開來,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蓖萍杭叭耍鰪妼W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悟農耕文化“和諧”思想,以“命運共同體”視角重新審視個人與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歷史使命感。
高職學生的獲得感體現在“意”的層面,表現為“意有所強”,即行為選擇的堅定性。高職生的意志力普遍較為薄弱,在處理日常學習與生活問題時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在選擇道德行為時,特別容易受自身情緒、他人和社會的影響而搖擺不定。這是導致高職生“知行不一”的重要原因。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農耕歷史,使人們養成了集體合作、相互依存的習慣。這就是集體主義道德觀的來源,在集體勞作中,更容易約束個人的道德行為,養成團結、互助、合作的意識和自制、堅毅、果斷的意志品質。此外,還可從古代英雄人物身上獲得力量,從先民抗擊自然災害的斗爭過程中獲得啟發。農耕文化中的英雄都具有堅強的道德品質,可以激發學生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動力。先民經歷了累世不絕的水旱災害,錘煉了忍受痛苦的能力,形成了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從中可以獲得如何鍛煉意志的方法。
學生“知”之“得”、“情”之“感”與“意”之“強”,三者的統一要落實和體現于學生的“行”之“愿”上面,即“行”之“愿”是“知識的獲得、情感的激發與感化、意志的強化”整合、外化結果。
學生的“行”之“愿”是指主動參與保護、傳承農耕文化,堅定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職生自身文化素養較低,加之農耕文化產生的時間久遠,而且受工業文化等多元文化沖擊、城鎮化和信息化進程加快的影響,很少有高職生愿意主動去了解一個久遠的藝術形式或者即將消失的農事習俗或手工技藝,更不要說去探究這個文化元素背后蘊含的理念和精神。越是出現這種情況,越是需要堅定價值觀自信和文化自信。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可分為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三個層次,且具有“無限發展性”。人們總是通過實踐活動滿足現有需要,進而發展新需要的。因而,高職生對文化的需要可以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和發展。將優秀農耕文化融入高職“基礎”課教學,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和發展學生對優秀農耕文化的需要。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發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喚醒學生的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主動參與保護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