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6)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價值觀,正是這種價值觀的影響才形成了民族特色。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傳統的價值觀受到外來文化和當代文化的強烈沖擊。在社會轉型期,價值觀教育是傳承民族傳統的主要渠道,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轉型期指的是社會變遷和變革,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進入了社會轉型期,最顯著的變化是從計劃經濟時代轉為市場經濟時代。經濟結構的轉變,對社會形態和文化結構也產生了影響。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主要是以集體所有制為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個性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在文化方面,也是處于閉關自守狀態,國人無法接受外來文化。
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視普及、網絡化發展又促進了文化結構的發展,不同的文化、道德觀念、價值觀隨著網絡進入到人們生活中,對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帶來沖擊。
我國傳統的道德觀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形成的,提倡“束己利人”,以大局為重的社會道德。傳統價值觀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認為為民族、為社會安定做貢獻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但隨著全球化發展,特別是網絡化普及,西方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嚴重影響了我國青年一代。西方國家從文藝復興開始,就提倡個性解放,重視個性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個性化常常等同于“有錢就是成功”,和我傳統的“重義輕利”嚴重相悖。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義務教育沒得到普及,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沒有深入人心。進入市場經濟之后,受到西方價值觀影響,很容易成為拜金主義。很多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就是為了掙很多錢,成為富人,追求物質富裕,沒有對孩子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因而使我國很多大學生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國家觀念、民族觀念淡薄。
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是一致的,有什么樣的道德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在我國古代,將儒家思想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所以人人都將“忠臣、孝子、誠信君子”當成楷模。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可以不論出身,都會備受尊重。即使是出生名門,有超人的才華,但如果是個言而無信的小人,或者奸臣逆子,照樣受人鄙視。這就是社會道德對個人價值觀的要求。
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基礎。學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會觀念一致,才能讓學生對道德觀念銘記于心。
我國在社會轉型期的道德教育,就存在社會、家庭和學校要求不一致的現象。例如社會要求的是在家庭中尊重老人,在社會上要有憐憫之心。但很多家庭中,由于孩子少,孩子成為家庭中心,全家圍著孩子轉,父母、爺爺奶奶都在為孩子服務。家庭中孩子沒有看到父母尊重祖父母的現象,所以就不會有尊老之心。
尊重他人,對他人友善,也需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如果父母過度溺愛孩子,當自己孩子與小伙伴發生爭執時,家長也幫助孩子去毆打小伙伴。在學校,因為老師批評孩子,家長就到學校無理取鬧,這樣的教育環境,孩子的道德觀、人生觀就無法與社會要求、學校教育同步。
家庭教育不當,主要是家長缺乏必要的道德修養,同時也和社會環境有關。例如,社會上對成功的界定為“有錢就是成功”,家長在教育中,也會將這種思想灌輸到孩子心靈中,動不動就用讀書成績好,后來掙很多錢為榜樣來教育孩子,孩子就會認為成功就是“有錢。”責任感、誠信都可以忽視。久而久之就成為自私的拜金主義者。
社會另一種現象是法律和道德觀脫節,也會誤導孩子的價值觀。例如這幾年,常常出現老師體罰學生,人們在評論時一邊倒地譴責老師,也不問老師為什么要體罰,就將老師進行處理,或者讓老師向學生道歉。表面上看是照顧了學生心理。但實際上,卻讓目睹這種現象的學生放棄當老師的念頭,他們會認為當老師不僅累,工資低,還特別沒有尊嚴。因為教師的奉獻沒有法律維護,變得毫無價值。
從小學到大學,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都是以大局為重,要有責任感、講誠信,要求學生讀書將來建設祖國。但社會上卻是追求個人價值,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行為上卻是“讀書是為了自己過上更好地生活”。在學校努力的目的,是為了上更好的大學,能掙更多的錢。那些真正為別人服務的工作,例如教師、警察、環衛工人,其實并沒有人尊重。有時還成為沒讀好書的反面教材。
社會觀念與學校教育存在差距,其實也和國家法律不健全有關,最簡單的就是學生從小學習尊老,學習見義勇為。但現實中,扶老人被訛詐,抓小偷致小偷死亡要賠償,做好事、見義勇為都要擔責。讓人懷疑道德教育的正確性。
我國社會轉型期,不僅家庭和學校教育忽視道德教育,重視學歷培養。用人單位在招聘中,也是這樣要求,只看重大學生的學歷,不考察他們的道德水準,價值觀。這樣也促使家庭和學校在培養時忽視價值觀教育。
在社會轉型期進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要和社會需求相一致,脫離社會生活的價值觀教育是紙上談兵,對學生成長沒有積極作用。
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不僅家庭教育和學校一致,還和當時的國家法規一致。例如儒家思想要求在家庭中,子女要孝順長輩,這種觀念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部分,不僅父母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當時的法律還專門有相關條文來支持。如果子女不孝順老人,老人可以以“忤逆罪”起訴子女。
我國目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生活中很多道德問題無法用法律手段解決,很多法律與生活道德相沖突,這才會出現老人敢于訛詐好心人,家長可以到學校譴責負責的老師,小偷的家屬敢向失主索取高額賠償的怪現象。就因為法律沒有建立在道德層面上。只有完善法律,讓法律維護社會公德,才能提高社會整體素質。人們的道德觀念正確,才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方面,重視個人道德,就會促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重視道德教育。要讓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具有同等分量,這樣大學生才會注重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培養。
大學教育中,要將道德教育作為考核內容,例如人際關系、自理能力都要有統一標準,這些和生活相關的細節,其實是培養價值觀的方式。在考核中,如果這些標準不合格,就會影響將來就業,影響工資收入,這樣學生就會自我要求嚴格。
我國高校中的道德教育,具有嚴重的教條思想,沒有將現實生活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用生活中的事例來教育學生,還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從生活中的需要來樹立他們的價值觀。
我國的價值觀教材,沒有從生活細節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存在內容空洞、本末倒置的現象,價值觀教育應該按照我國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程序進行,從個人嚴格要求開始,延伸到家庭和社會,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才能形成正確價值觀。如果本末倒置,學生連基本的感恩思想都不具備,自己的親人都不愛,怎么會有愛國家、愛民族的胸懷?
教學內容貼近生活,不僅需要改善大學教學內容,更應該從小學開始。只有形成完善的道德教育體系,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