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鐸 喬 譽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3)
1.大數據下的狀況反映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2018年教育綜合焦慮指數達到67,可見家長思想整體處于比較焦慮狀態,幼兒園到小學、小升初階段相對比較嚴重,后續階段則整體呈現降低趨勢。由上述報告可以發現,家長的教育焦慮主要產生于孩子的童年階段,而這些階段反而是孩子在校正常教學情況下學業較為輕松的階段。
2.新時代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表現
當下,孩子在中小學及幼兒階段的家長群體主要集中在80后。這些經歷過中國高速發展三十年的家長們,他們的教育理念普遍比70后家長更為新穎。但面對愈來愈飽和的人才市場和社會競爭壓力,他們比前一代的家長更焦慮。當代社會,家長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已經讓家長意識到應試教育并非唯一出路??扇绾谓o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條屬于他自己的道路,依舊讓這些家長倍感焦慮。家長的選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局限,但是所有的選擇都回歸于:拔高孩子的起點。就近入學政策引起的學區熱、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輔導班熱……各種熱潮使家長坐立不安,似乎很少有家長面對這樣的社會大環境能淡然處之,而大多數的家長不得不被這些熱潮裹挾前進。
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國家在教育資源的投入不均衡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基礎教育設施的分配不均,二是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整體來看中國教育,不僅城市的教育水平和農村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在同一地區、同一城市、甚至同一所學校內都存在這種差距。例如同一地區存在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某些重點學校還存在火箭班和普通班……這些都是不斷加深家長焦慮的隱形壓力,家長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為孩子競爭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比如購買學區房、上名校讓自己孩子站在較高的起跑線上。
2.家長的心理
“教育焦慮”是家長面對子女教育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孩子的教育沒有嘗試和重來的機會,每一個與孩子教育相關的決定更像是給孩子的人生下賭注。將一切都寄托于下一代、給下一代制造壓力的同時不斷給自己制造焦慮。城市家長在這方面踐行的更為嚴格,相比之下,農村家長顯得更加被動和無力。
當下的農村家長年齡階段也主要集中于80后,再加上農村網絡的建設,農村家長不再是人們印象中不注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相反,農村家長比城市家長更加焦慮,因為即使農村在發展,但和城市的教育相比,農村的各個方面仍相差太大。家長并不想只在文化教育上縮小與城市教育差距,也想通過一些課外輔導班培養孩子其他方面的素質拓展。但在農村目前現有的大環境下,家長顯得過于被動,對孩子當下的學習環境也很是無力。導致農村家長教育的深層原因主要來自于不太理想的農村教育現狀。
1.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農村的教學投入資金一直處于低水平階段,雖然國家努力使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投資平衡,但終究因為城鄉發展的差距,政策仍是不得不向城市傾斜。較好的城市學校不僅教學設施建設完備,甚至食堂、圖書館、科技園的建設投入也在不斷加大。而差的鄉村學校不但沒有先進的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連操場也大多是水泥澆筑的,更有是瀝青澆筑的跑道。導致孩子接受的教育較為閉塞狹隘。
2.鄉村課程體系的不完整
為了應付上級的教學質量檢查,農村小學設置的課程一般以語數英的應試課程為主。加上鄉村教師的老齡化嚴重,且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采用非常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難以真正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孩子們無法發現學習的有趣部分,最終也只能勉強應付上級的教學質量檢查。
3.鄉村教師師資力量薄弱
從師資分配情況來看,教師資源的分配和待遇存在不公平性。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教師基本定向分配,各個地區教育水平差距不大,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教師不再分配,全國的教師資源開始進入市場,師范畢業生為了自己的發展與前途,大多選擇留在大城市,其次是中小城市,而最后留在農村的大多是競爭力不強、教學能力不足的畢業生無奈的選擇。目前農村普遍一個學校僅配備幾名鄉村教師,由于教師不足,教師往往一人教授多門課程,同時還要作為生活老師,照顧孩子的生活。具有趣味英語、自然科學、專業音樂、體育專業背景的教師嚴重缺乏,且質量不高,由于沒有具備相關技能的專業教師,農村中小學甚至不開放此類課程教學。孩子們在校一天,只能伴著語數英枯燥的學習度過,很少能接觸到有趣的創造性課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思維的開發與個性力的表達。
4.教育資源的匱乏
在城市之中,如果對孩子的功課不滿意,可以請家庭教師,報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正規的課外輔導班,還有提高孩子課外素質的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可以選擇。周末,在家長的陪同下還能去動植物園觀察動植物;或是去圖書館借閱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是去科技館、博物館參觀來開闊眼見;甚至學校還會組織與高校的交流會,讓孩子與高校教授學者接觸……而農村的教育資源少得可憐,所謂的補習班也基本上只起到幫家長看管孩子、督促孩子寫作業的作用。村里沒有書店也沒有額外的課外輔導班,學習全靠孩子個人和家長管理。家長想讓孩子拓展愛好,附近也沒有相應的輔導班讓孩子培養興趣。而同時,即使當下網絡發達,有些農村家庭都裝上網絡、用上智能手機,但家長還只是會簡單的使用微信等通訊的功能,對于利用好網絡充足的教學資源給孩子拓寬視野完全陌生,導致網絡沒能發揮它在農村匱乏的教育資源的補助作用。
1.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
相對而言,農村較為富裕的家庭一般是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錢的,他們多數會把孩子送到縣城讀書。而剩下留在農村小學的孩子,不是因為父母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這也成為農村教育最普遍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在社會實踐團隊實地考察的鄉村,留守兒童不在少數,大多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僅能保證正常的在校學習和溫飽。有一個瘦瘦小小的小女孩,因父親重病,母親丟下年幼的孩子離家出走,女孩只能跟著意識不清楚、癱瘓在床的父親和年邁得很難下地干活的奶奶一起生活,她的家庭幾乎沒有收入來源,而小女孩在校的成績十分優秀,也非常懂事,但家庭經濟的狀況很可能會阻礙她在學業上的深造,奶奶對此也表示十分焦慮。
2.家長文化程度的制約
留在農村作農活包括外出務工的家長大多都只有小學、初中的文化程度,在中小學教學改革后,所學的內容越來越難,家長很難在孩子的教育輔導上幫上忙。時代在發展,現在的農村已經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閉塞、落后了。不管是家庭經濟條件好不好,不管家長的文化水平高不高,農村家長普遍都能認識到接受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意義和對家庭帶來的潛在幫助。只不過,家長的不同文化程度最終還是會影響一個家庭的教育理念,是讓孩子死讀書,還是多借助一些手段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不管怎樣,在這方面與城市家長因攀比心理而給自己和孩子徒增壓力比起來,農村家長的焦慮更為被動和無奈。
筆者認為要想緩解農村家長的焦慮,必須從改善當下農村的教育環境開始,這就需要中央、當地政府和教育局加強對農村教育各個方面的投資。
1.加大投資,改善辦學條件
目前,國家正努力促進“城鄉一體化”,但現實是,大比重的教育投入還是往城鎮去,好的教育資源依舊流不到農村。對于農村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幾個舉措:一是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將政策更加偏重農村教育;二是各級政府部門重視所轄的農村教育,尤其是當地的教育部門應當盡力爭取一些項目投資,加大資金投入;三是通過一些社會力量對農村中小學教育進行資助,通過民間的力量彌補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2.完善教育體制
在中小學期間,教育應當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僅僅灌輸學習知識。在不是所有農村孩子有學習能力升上高中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也應該加強職業技術高中的建設,讓孩子培養立足于社會的一計之能。
3.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要想提高農村各方面的教學水平,提升農村的總體教育質量,應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嚴格審核中小學教師資格證問題,避免無證、假證,保證農村小學教師擁有教學資格,杜絕出現“赤腳”教師。二是提高對偏僻鄉村教師待遇,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農村教學。三是注重美音體等課外素質教育的相關教師的招聘工作,優化農村教育的多樣化。
完全依靠于政府的教育投入會讓農村家長群體顯得很被動,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農村教育現狀下,家長應該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利用好現有的便捷網絡,培養孩子好好利用網絡的優勢自主學習。
農村家長的教育焦慮很大部分是農村教育投入不公造成的,農村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需要政府、社會一起行動,教育政策和教師制度等與教育息息相關的體制還待繼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