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穎 賈惠馨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旨在重塑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敢于正視和解決心理上存在的問題,關心自己,關愛他人。然而,很多人并不完全了解“心理健康”的正確含義,并往往與其他概念混為一談。中國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教材給出的定義是:“正?!迸c“不正?!笔菍儆凇坝胁 被颉皼]病”問題的范疇,而“健康”與“不健康”是屬于正常范圍內衡量正常度多少的范疇。
心理健康是新穎的、相對的,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下,其標準和內在含義也不相同。當前大學生群體越來越多的出現00后群體,他們凸顯新的心理特征。抓住學生心理,面對心理問題才能夠得心應手。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心靈導師,要與對方建立起信任關系在今后的工作開展才能順利。一般輔導員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態有以下幾個渠道:1.心理測試專業量表,每年新生入學初期,學校會統一組織全體新生做心理測試,通過專業測評來判斷學生心理狀況。2.學生基本信息調查,將學生基本信息建檔收冊,從而對學生家庭、學業、生活有一個基本了解,并著重關注貧困學生以及離異、孤兒等特殊學生群體。3.發揮學生干部作用,學生之間接觸頻繁且直接,學生更了解真實狀況,通過學生干部掌握學生動態,提前預防問題,及時危機干預。4.家校充分合作,通過電話溝通、家訪等形式,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前期生活學習生涯狀況,掌握學生動態,以免遇到問題由于不夠了解而做出錯誤判斷。同時,學生的心理問題也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
1.易于接觸新事物,缺乏辨別力。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他們的社交、娛樂、支付以及學習都與網絡密不可分。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獲取世界各地的知識信息,可以學習哈佛、劍橋等高校的網絡公開課,可以參與全球競賽、會議,也可以去非洲、東南亞等地去做義工,但是大量信息充斥,學生由于缺乏獨立的辨別力,特別容易將事情片面化,簡單化,甚至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誤入企圖。如果輔導員老師沒有加以及時指導,學生思想心理就容易偏離軌道。了解教育當代大學生的想法,輔導員老師必須要學會運用移動互聯網。
2.重視自我表達,排斥傳統管教。越來越多的0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群體,他們更喜歡表達自我想法,倡導獨立自主的理念,他們認為人人平等,不再一味認同“老師就是對,應該就聽從老師”這種觀點,排斥一味說“不”的教育模式。
3.敢于迎接挑戰,抗挫能力較弱。大學生創新性強,喜歡未知,喜歡迎接挑戰。但同時大量調查及實際學生工作實踐中又顯示,大學生心理問題凸顯,一旦在遇到問題受挫,他們往往無法面對,不愿意重新來過,甚至容易產生自暴自棄、自我懷疑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抗挫能力較弱。
在當代社會,各方面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大學生在經歷千軍萬馬的高考后,卻發現大學時期要面對的是來自更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大學教育更考驗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首先,大學生脫離了高中的升學壓力以及老師的全方位管控,缺乏自我約束力的學生往往會出現迷茫心理。其次,大量校園活動會占用較多的課余時間,這就需要學生對學業和活動間的關系做出良好的平衡,一些學生無法做到雙方兼顧,這也成為了一個不小的挑戰。再者,諸多職業資格證的考試壓力形成繁重的學業負擔,很多學生因此陷入迷惘,繼而產生深深的焦慮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1.人際交往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表明人類有社交需求,需要在人際交往的網絡中獲得相應的支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當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人際交往問題主要在同輩群體交往方面。朋輩群體的融洽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支持,反之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1]
2.戀愛問題
大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這一階段的青年學生們有情感需求,在朝夕相處中產生眷戀之情,本是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生因過度沉迷而荒廢學業,忘記了大學的真正目的和主要任務。更有甚者,因處理不好戀愛關系而導致情緒波動過大,以至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都是不容小覷的相關問題。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薩提亞冰山理論提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親子關系的親密與疏離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心理狀態。[2]很少感受家庭的溫暖與關愛,或者父母感情不和諧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出冷漠、內斂或者易怒極端的特點,不利于和同學們形成良好的社交關系。
心理健康工作的原則是外松內緊,心理咨詢流程和心理工作架構兩種工作機制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從而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群體受益。
在個性化心理咨詢方面,心理咨詢前期的心理訪談、針對性的心理治療與心理疏導、后期的心理跟蹤與定期回訪,整個過程形成閉環,將為每位來訪者建立完整獨立的心理記錄,并且將會對來訪者的個人信息進行高度保密,增強來訪者的信任度。
在心理架構方面,建立起以宿舍心理護航員、班級心理委員、心理輔導員、心理輔導站以及學校心理咨詢室五位一體的心理工作管理機制,由點到面,覆蓋各年級學生。通過負責同學和老師深入宿舍走訪,心理輔導站值班為同學答疑解惑,建立心理工作跨年級聯動交流機制,充分調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也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心理工作管理機制。
同輩朋友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人群,青少年時期的朋輩群體影響力也是至關重要的。若在心理問題萌芽的關鍵期,同輩朋友能夠及時發現并伸以援手,便可在很大程度上將心理問題及時遏制。在這一點上,筆者所在學校一直極為重視,心理輔導站運用社會工作小組工作方法,充分發揮同輩群體動力來開展各種主題的心理工作活動。目標:1.“認識自我”主題活動,利用不同的葉子來樹立獨特的自我觀點,從而正確認識自我,提升組員自信心。2.“你我都是好朋友”主題活動,通過游戲環節促進組員間的互動交往,鍛煉人際溝通技巧,構建朋輩支持網絡。3.“明天會更好”通過繪畫展示未來構想圖,分享相關經驗及解決問題辦法,實現互幫互助,從而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性質:問題解決和個人發展成長小組。節數:3節。人數:8-12人。招募:線下:海報、講座;線上:社交平臺(QQ、微信、微博)、電子邀請函等。由此,心理健康工作的針對性與精準度大幅提高,從而更高質量地保障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輔導員老師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首要關懷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下高校心理健康建設中,應當努力提高輔導員老師的心理專業水平。一方面,輔導員應具備一定的敏感度,及時察覺學生的情緒波動。另一方面,要為輔導員提供專業培訓學習機會,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技能,完善大學生校內心理問題幫扶機制。
總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師生應高度關注心理健康建設,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構建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強的心理督導模式,增強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培育新一代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