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倩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幼兒園
每位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性格特點。當孩子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后,不同性格的孩子共處一室,發生矛盾沖突在所難免。在沖突中,幼兒通過吵架可以斗智、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可以學習別人溝通問題的方式,這是幼兒在實踐交往中學習交往規則、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必然經歷。科學解讀和合理利用沖突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而教師如何適宜有效地利用沖突、妥善應對幼兒間的矛盾沖突,是本文研究討論的關鍵。
如:一次戶外活動孩子們在排隊玩滑滑梯時,洋洋往前一擠,不小心將童童碰倒了,童童起身一把推還回去,洋洋立刻叫起來:“你為什要推我?”于是兩人互相推搡打起來。老師見此情況趕緊把兩個孩子喊出隊伍,一開始兩人都不甘示弱地辯解爭論著。老師問:“打架解決問題了嗎?”兩人搖搖頭:“沒有。”老師接著問:“想想看,除了打架,剛才的事還可以怎么處理?”兩人想了之后說:“不小心撞倒別人要說對不起”、“也不能故意推別人?!闭f完之后,兩個孩子開心地一笑,手牽手繼續去玩滑梯了。此案例表明,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有效地解決幼兒間的矛盾沖突,因此在一日活動中,當教師遇見幼兒之間發生矛盾時,需要在了解矛盾發生的原因后給予正確的引導,進而讓矛盾化解,避免矛盾加深產生不必要的傷害。
如:保育員在衛生間清洗玩具時讓值日生月月將遺漏的一個毛絨玩具送過去,月月剛拿起玩具,小美伸手搶過來向衛生間跑去,月月立馬大叫起來,這時月月的好朋友樂樂沖上來,一把搶過玩具塞回月月的手中,小美又開始回搶,三人搶來搶去頓時吵成一團。作為旁觀者的保育員沒有發聲,小美說:“樂樂,你搶我玩具,我告訴老師。”月月說:“是老師要我送的,是你先搶我的?!睒窐氛f:“是你先搶月月的,你要說對不起!”三個孩子不停地爭吵著,保育員老師咳嗽了一聲,小美回頭看看正在一旁關注的老師,不一會說:“我先搶玩具,我錯了,那我跟月月說對不起,可是你也要跟我道歉?!睒窐氛f:“那你不許再搶玩具,讓月月送!”就這樣矛盾解決了,月月繼續去衛生間送玩具,樂樂和小美互說了聲對不起,各自回到座位上玩桌面玩具去了。
在這個過程中,保育員一直用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整個矛盾的前因后果以及處理的過程,以尊重和信任的態度給予幼兒處理問題的時間,一起沖突事件在孩子的爭論、辯解、道歉中和平解決了。事實上,在沒有出現傷害玩具、傷害自己身體、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成人可以先不要干涉,給幼兒解決矛盾的時間。若老師武斷地或以自以為是的標準命令孩子解決沖突,只會剝奪孩子獲取寶貴社交經驗的機會,最終矛盾解決的方法不一定讓矛盾雙方的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因此,適時放手也是應對及化解幼兒間矛盾的有效方法。
法國教育家盧梭根據自然教育原理提出自然后果法,即對兒童的過失不責備和懲罰,利用過失的自然后果,使兒童自食其果,從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如:然然和琪琪在騎行區游戲,都想當司機,不想做乘客,兩個好朋友因此發生了爭吵,抓著車把互不相讓,直到活動結束,誰也沒玩成。對此,教師沒有急于上前指手畫腳,而是采取“自然后果法”,讓幼兒體驗到沒有完成游戲的不快,繼而引導全班幼兒討論,“兩個人都想玩的時候應怎樣做?”結果,沒有完成的然然和琪琪都說:“應該輪流玩,不能吵鬧,更不能爭搶。”
幼兒間的矛盾沖突是幼兒社會性發展、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教師要抓住幼兒之間的矛盾沖突,正確處理,讓幼兒在與他人發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與人溝通、協商、分享、合作、謙讓,學會處理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