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緩
1981年,中國女排拿到三大球里第一個世界大賽的冠軍,中國女排從崢嶸歲月中走來,從1981~1986年,創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成為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也正是從那段時期開始,“女排精神”為人們口口相傳,成為耳熟能詳的體育價值符號。就在祖國70華誕的前夕,9月29日,中國女排3:0完勝阿根廷女排,以十一連勝成功捧起第十三屆女排世界杯賽冠軍金杯。中國女排姑娘們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用堅持戰勝對手,永不言敗,用實力征服世界,不驕不躁,無不彰顯著強國大國的霸氣風姿。蕩氣回腸的十一連勝奪冠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了一份有意義的禮物,令人無比動容。
郎平曾經說,在她眼中女排精神是一種團隊精神,是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預測性,即便在中國女排整體實力的巔峰時期,誰也不能言之鑿鑿地說,她們可以戰勝所有對手。是全體隊員互相彌補、團結一致、緊密協作的精氣神,甚至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堅忍,才拿下了一場又一場比賽的勝利。眾所周知,團隊精神與拼搏精神是所有體育項目的核心,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極大的鼓舞了我們體育運動員,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郎平所說的這種中國女排精神,應得到體育系統運動員、教練員和管理服務人員的認真學習,并在體育系統深入開展學習女排精神的活動,做到真學女排、真練內功、團結拼搏、永爭第一。
女排精神是具有時代意義的,產生于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全國人民對改革開放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在當時那個時間節點,需要一件事情來激發信心。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排在世界大賽上的奪冠造就了女排精神。三十多年來,女排成績有起有落,而女排精神長盛不衰。篳路藍縷、草棚創業的年代已經過去,在新歷史時期,學習“女排精神”究竟要學什么?
首先,學習女排精神,要做好當下每一天。女排精神不是喊出來的,是體現在每一個細節、每一次訓練中的。也許很多人只看到女排隊員在賽場頑強拼搏、永不服輸的爆發力與韌勁,但看不到藏在這些背后的驚人付出。女排勝利來自她們平日里艱苦卓絕、紀律嚴明、科學到位的訓練,這是成為強隊的基礎。運動員隊伍應該時刻擰緊一股繩,通過扎實訓練提高技戰術水平,確保關鍵賽事有向目標發起沖擊的實力。
其次,目標是一個一個去實現的,實力靠一點一滴去積累的。拼搏不是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一年有365天,要每天每時每刻都做好,其實比什么都難。運動員要想出成績,必須走好腳下每一步,每天都比昨天多一點進步。切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應付上級、欺瞞下級、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到總結時要么花言巧語、憑空捏造,要么甘認平庸、敷衍了事。競技體育要憑硬實力,金牌從不會眷顧那些庸庸碌碌、溜須拍馬、心存僥幸的人。
再次,運動員們學習女排精神,要迎難而上,勇于挑戰困境。中國女排,并非一直在勝利。但即便在低谷與逆境中,中國女排也從沒有放棄,反而是振作精神重新崛起。正是一次次跌倒了又站起來的過程,讓女排精神歷久彌新。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再到里約奧運會,女排奪冠路有一個共同特征—反敗為勝的能力!無論落后多少分,形勢多么危急,女排卻能夠絕境逢生,轉危為安,逆轉取勝。在80年代“五連冠”的輝煌之后,中國女排經歷了90年代古巴女排王朝的陰影;在雅典奧運會奪冠后,又度過了一段青黃不接的歲月。但無論何時,中國女排從來沒有放棄希望。不是因為高個子姑娘都有“大心臟”,而是因為她們挑得起重擔、扛得住壓力,在逆境中不畏強敵,在困局中敢于突破。而我們當下很多運動員恰恰需要的,就正是這種在逆境中成長的毅力和抗壓力。在訓練中、在賽場上,困難擺在面前,硬骨頭不好啃,不能成為不努力拼搏甚至是放棄的理由,而應成不斷挑戰自我的動力。困難面前、重壓之下,要拿出必勝的決心,碾壓一切障礙梗阻,實現超越自我、勇奪賽績的目標。
團結協作是“女排精神”的重要內涵,這也是女排姑娘們多次登上世界之巔最為仰仗的法寶之一。我們現在很多運動員,片面強調個人成績的提高,甚至于在賽場上也強行個人表現,而忽視了體育賽事往往需要整個團隊的協同合作,個人成績的提高與團隊的成長密不可分。學習女排精神,更要學習她們精誠團結、凝聚人心,形成謀事合力的團隊戰斗力。女排勝利屬于全體隊員,是每個人都做出貢獻的集體勝利。一傳到位、二傳調度、扣殺有力、攔網干脆、自由人防守、前后排輪轉、主力替補互補,少了誰也不行。拿分時她們環抱一起、擊掌相慶,丟分時主動擔責、互相鼓勵,從來看不到她們埋怨指責隊友。在許多女排姑娘的眼里,女排的團結協作不僅僅局限于隊員、教練,還有更多在背后默默為女排付出的人。他們有的是陪練,有的是后勤保障人員,有的是基層的女排工作者,他們都在為這一份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有很多人沒有獲得過冠軍,但他們也為中國女排精神的打造,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四十年來參與過中國女排相關工作的人們,上下同心,才有了‘女排精神’。中國女排光環在冠軍隊員、教練員身上,但是更多的人,為中國女排做的貢獻不可磨滅。運動員體育成績的提高,不是憑誰的一己之力就可以推動實現,需要整個運動員隊伍上下凝心聚力,不拆臺、不內耗、不推諉扯皮、不推卸責任,多考慮大局,少計較個人得失。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上下級之間要勤溝通、善協調,把精力用到日常訓練中和解決實際問題上來。
女排奪冠后,許多人對女排頑強拼搏取勝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是老女排精神的回歸,是意志品質的勝利;有人認為這是科學訓練、專業主義的勝利。拿冠軍是很多因素匯總的結果,不是具備某一個要素就可以的。靠精神去奪冠?不完全是這樣,主要還是因為平時有扎實的訓練作為基礎,精神發揮力量的前提是做好每一天。沒有基礎,拿什么東西去拼?想拼都拼不出來!郎平曾說:“什么是成功?成功不是說,你拿了世界冠軍,你才是成功。成功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我做得最好就是成功。”女排精神首先來自她們在訓練中就有所體現的勇于拼搏、永不放棄的品質。她們獲勝體現的是平時嚴格的管理和到位的訓練,這樣上賽場才有精神力量的爆發。去蕪存菁,臻于至善。在改革開放、國力強盛的今天,作為運動員隊伍,我們應該高度贊同“女排精神”,從上層領導到基層運動員全員認真學習“女排精神”,努力將“女排精神”體現在訓練中,落實在賽場上。在世界各地運動場上的緊要關頭,支撐著女排姑娘的唯有祖國至上、永不言棄的堅定信念,為了向世界展現我們的中國力量,只要尚有希望在,她們就一定會拼到底。我們運動員應該時刻用“女排精神”激勵自己,賽事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毅力,戒驕戒躁,才能不斷進取。
在新中國的體育歷史長河中,中國女排無疑是璀璨群星中頗為耀眼的那一顆。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第三次登上奧運最高領獎臺,再到以優異的成績向祖國70華誕獻禮,女排姑娘們數十年團結拼搏的身影成為幾代國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她們所締造的“女排精神”也早已超出了體育范疇,成為激勵國家前行、民族奮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中國女排的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競技體育的成功道路。現代排球的很多快攻戰術是中國首創的,中國文排一直堅持著自己的風格特點,并且不斷予以創新發展。當下我們運動員隊伍要加強訓練作風建設,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實,狠抓賽風賽紀,做到每賽必爭、每賽必拼。運動員們要提高綜合素質,思想統一,堅定自己的目標任務。頑強拼搏,高要求,高自覺。我們要在訓練的方法手段、在比賽的技戰術方面,都要努力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無論是在技戰術方面還是在思想方面都要學到實處,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30多年前,女排精神已經超越了體育的領域,給國人以鼓舞。幾十年過去了,女排精神仍然在現在的中國女排中體現,起著激勵和鼓舞的作用。作為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運動員,應不忘初心,把女排精神帶到自己未來的訓練中去,用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為中國的體育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無論是在訓練中,還是在賽場上,都要時刻謹記自身所肩負的使命,在比賽中努力克服困難,以女排拼搏精神武裝自己的思想,竭盡全力,努力拼搏,勇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