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婷婷
計算機發展到多媒體階段是一次質的飛躍,不僅大大擴展了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從基礎上引發了閱讀、寫作、計算方式的歷史性變革,而且計算機的智能化使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人共同構成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網絡的發展,尤其是國際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將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聯為一體,由此創造出全新的網絡文化。所謂聯網,絕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而是人類智慧的聯網。國際互聯網的出現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深刻的哲學人類學問題。以往我們常說,計算機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腦的延伸,然而單個計算機的容量和功能畢竟是有限的,無法和蘊藏著巨大潛能的人腦相比,而國際互聯網卻通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智慧匯聚到覆蓋全球的巨型復雜網絡系統之中,這才真正稱得上是人腦的延伸,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而且創造了一個外化的、每時每刻都在急劇發展的全人類的大腦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文化,互聯網+環境正在創造出各種高水平、高效益的嶄新學習模式,如何盡快適應和駕馭這種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已成為當今世界舞臺上一場最激烈的競爭,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對個體和社會學習行為的研究與創新不僅已成為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正是培養大學生對未來社會、未來文化的適應能力與建設能力,使新一代國民從小習慣于在網絡文化的新環境中健康成長,這不僅對于未來國民素質的提高而且對于未來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眾普遍認為:“互聯網+”教育可以“讓每個人都能通過互聯網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這種理解背后的邏輯就是“讓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正是因為互聯網本身是一種技術,“互聯網+”教育就是要通過一種技術帶來革新。在他們看來,“互聯網+”之于教育,更多是被作為支撐環境、呈現方式、教學手段來發揮作用的。“互聯網+”教育其實更多的是“教育+互聯網”,這表示了教育是主體,而互聯網更多的是工具。還有學者認為“互聯網+”教育就是在線教育,應當基于“互聯網+”的本質提高對在線化、數據化這一認識,認為應該通過創建“互聯網+教育”新平臺,開發并利用好“互聯網+”的優秀資源庫,實現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數字化,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事實上,“互聯網+”教育并非局限于“在線教育”,也并非是簡單的“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模式,而是會給教育全領域、全過程、各環節帶來更多、更強勁、更深刻的變革,以至于將重塑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生態系統[2]。有專家指出:“互聯網+”教育“不是在線教育,而是一種變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創新教育的組織模式、服務模式、教學模式等,進而構建數字時代的新型教育生態體系”。互聯網+”教育的內涵和本質特征都充分說明,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到技術與教育融合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互聯網的開放性正在撬動傳統學校教育封閉的大門,重構著教育服務體系。隨著互聯網技術、教育大數據、教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層次的教育需求和尖銳的矛盾都將通過創新的服務模式來解決,隨著時代潮流的走向必將產生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教育的創新實踐。
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學時間大概是45分鐘,但對學生來說,這45分鐘并非都能有效學習,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學生被網絡信息“覆蓋包圍”,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同時,還要抵抗紛繁的網絡信息誘惑,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學習有效時間縮短,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將知識點進行微縮,縮短課時,微課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個性化地進行自學和重復學習,通過“互聯網+’更好進行課程設計,提高師生互動性、參與性。“互聯網+教育”不僅要將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社交網絡、在線資源與教師相整合,更要注意提高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實現知識交互,增強學習趣味性,使學生更有興趣學習,課程設計中可以加入視頻聊天室、在線游戲、線上論壇等多種師生互動活動,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創新教學模式。
目前的教育體系可以分為大班授課、小班授課、1對1家教、在線教育四大模式,傳統教育模式下,前三大塊發展已經比較成熟,而第四大模塊,即“在線教育”仍然處于成長階段。作為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互聯網+教育”順應了信息化發展的浪潮,它的出現,解決了教育資源信息不對稱難題,是教育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線教育是通過在線視頻教學的方式,將師生連接起來,創造一個跨時間、跨空間的交流平臺,互聯網成為師生的橋梁,通過學習可以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資源。
數字化教育與教學具有時空自由、資源共享、系統開放、便于協作等優點。高校建設數字化校園的基礎是校園網絡建設,系統硬件過關是建設數字化教學平臺系統的前提,校園網的建設和發展,使校園數字化平臺系統管理和應用水平提升。網絡管理環境的優化、安全高效的硬件保障系統建設、信息和數據平臺的構建,通過搭建數據共享平臺,統一數據規范和標準,對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等數據資源整合,為實現師生在線互動,改革教學方法奠定了基礎。高校應該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運用,借鑒國外發展慕課的先進經驗,構建并優化自己的在線教學平臺,試點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實施個性化的教學增加人與人、人與知識、人與教學環境等關系的互動性。積極思考,大膽探索,謹慎選擇、組織網絡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推出高校自身特色專業課程,擴大高校品牌影響力[3]。
充分引入現代媒體實時性強的新聞、招聘或廣告信息。在課堂講授內容伊始,加入段新聞或求職廣告,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增加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分析現代媒體信息的適宜與否。現代媒體因其多樣化形式使得不同階層的人士都可以使用,故此其信息正確與否有待分析。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成熟的時期,不經過濾的負面新聞,過于奢華的不實新聞以及不切實際的夢幻話題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故此,幫助學生分析現代媒體的適宜性,引導其正確地利用媒體形式,合理地判斷媒體內容理應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一部分。
“在線教育”是教師團隊和學習團隊協調配合的一種學習模式,它強調教學設計人員、講師、互聯網技術人員共同努力。優質的“在線教育”課程離不開認真設計,精心準備,這往往需要相關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高校應積極推進信息化團隊建設,培訓信息化團隊人員,包括信息化系統管理人員,掌握“互聯網+’環境下的管理方式,能夠快速準確應對信息化建設的挑戰。通過學習“互聯網+’環境下的管理模式,他們可以積極地參與到高校網絡課程建設中。一線教師更要掌握“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方法,在具備“互聯網+” 教育環境下在線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信息化人才。
“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創新是一種破壞性創新,會對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和管理制度提出挑戰,最終的目標應是構建開放的教育服務體系,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教育的新需求。“互聯網+”時代是教育信息化的新階段和新機遇,是深化教育服務模式改革的變革階段。高校應當順應信息時代的大潮,以開放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快制定和完善開放教育制度,制定切實有效的行動計劃,支持和催生更多的創新教育服務模式,以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信息化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