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肖桂林
在很多人看來,愛說話是開朗外向的一種表現。然而在中醫看來,說話過多會耗氣傷神,因為這樣人會較長時間處于亢奮狀態,氣血上沖、代謝加速,最終會消耗肺氣,容易疲乏無力、氣短沒精神。所以從養生角度來講,適當放慢語速語調、少說些話,可保護、收斂肺氣,給身體“節能”。
唐代著名醫學大家孫思邈有一首《四少歌》:“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提倡“四少”養生。其中,“口中言少”即是少言。他認為“多言則氣乏”,意思是說話過多會耗傷中氣,而氣與精、神關系密切,故少言以積氣成精、積精以全神,可以享天年。反之,則會令氣耗散。
中醫理論認為,“日出千言,不病自傷”。結合現代,少言養生有兩層意思:一是說話聲音要小,二是語速不能太快。長期過于高聲說話,消耗肺氣容易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這是因為,說話多,人體氣血都往上沖,一直處于發散狀態而不能下沉,不能回收內斂,所以到了睡眠時,常有夢多、睡不安穩的狀況。而且,有些人說話又快又急,是個“大嗓門”。聲音洪亮,看似很有中氣,但卻潛伏著危機。這類人在年輕時,本身的精氣神比較旺盛,但隨著身體機能逐漸走下坡路,慢慢會出現氣虛。如果還不注意控制說話的聲音及語速,使機體處于亢奮狀態,長期下來對身體健康很不利。比如,臨床上經常見到,肝火持續旺盛可能會出現高血壓、支氣管擴張、胃出血、肺出血、腦出血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