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勤
(太原工業學院計算機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思想最活躍,遇事有熱情,但因社會閱歷淺,政治上的幼稚,心理素質上的脆弱,對問題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足,尚未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客觀事物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
負面性社會事件是指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到阻礙的作用并帶有消極、惡劣的影響[1]。社會上發生的負面性事件層出不窮,如順風車遇害事件、杭州縱火案事件、江歌事件等等。由于媒體的快捷和普及,這些事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敏感群體,對此類事件更是高度關注,熱心跟蹤事件的發展動態。面對這些負面性社會事件,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難免不會受到沖擊,更嚴重的還會發生一些不太理性的行為,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和危及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高校的老師如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幫助大學生對負面性社會事件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準確的評價,協助大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合理定位。
負面性社會事件往往造成無辜生命的損害,而且手段極其惡劣。如江歌事件中兇手陳世鋒為了達到自己的個人私利,不擇手段,無視生命的珍貴,用匕首殺害了江歌。這一事件嚴重沖擊著傳統道德觀念。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而事件中的女主人公在面對好友為自己出面與男朋友爭執時,選擇了逃避的行為,嚴重背離了做人的道德底線,容易誤導大學生產生利己主義傾向,漠視道德原則。
負面性事件的當事人違背道德倫理,無視道德規范。以個人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導致個人與他人的對立,個人與社會的對立,使自己由精致的個人主義者變成背負血債的個人主義者。
大部分負面性社會事件,其行為涉及違法犯罪,不僅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且違法犯罪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違法犯罪主體要承擔法律責任。
在負面性社會事件中,當事人表現出極度的本位主義,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甚至不惜侵害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在江歌事件中,江歌為她的好友劉鑫仗義執言,卻被她的男朋友砍死。而她的好友劉鑫卻在其男友對江歌實施暴力時,反鎖其門、置身事外。而且事后對江歌的母親避而不理,冷言相譏。從整個事件來看,由于她的自私,用朋友的死換來了自己的生,這一切無疑都會強化大學生的自私意識。會對大學生的原有道德理念產生動搖,繼而會踐踏我國傳承下來的長期“感恩”文化,長此以往會使“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美好傳統變成“受人涌泉之恩,也不滴水相報”惡行呢?致使社會上“忘恩負義”的“白眼”“狼族”橫行呢?
負面性事件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犯罪手段極其殘暴。在面臨爭執時,爭執雙方用殺人、縱火等手段化解矛盾、釋放情緒。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簡單、粗暴、野蠻。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僅使當事人走上了犯罪道路,還對當今社會產生了一種“示范”的作用,這種“示范”對情緒沖動、價值觀不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極有可能造成一種錯誤導向。
負面性社會事件背離了親人有情、朋友有義、人人友善的人際關系總則,使大學生對人和人的關系不再信任,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懷疑。然而人和人之間的這種信任是人際關系和諧、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了這種信任,擁有一個消極的社會心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幸福將無從談起。例如:江歌事件等這些負面性社會事件會動搖人們的價值觀,會使人們對以往已經樹立的人們應有的正確價值觀產生懷疑?從而就會促使人們在潛意識里不由自主的對自己提出反問?“我這么做對嗎”、“我幫助別人值嗎”、“別人會說我是傻子嗎”……等等。就如同當年“彭宇案”引發的“老人該不該扶”的社會危害等畸形的社會現象。
價值觀是指人們區別正確與錯誤、好與壞、益與損、美與丑、違背或符合本人意愿等的看法系統,他一般是帶有情感的,并為人們實施正確的行動提供依據[2]。
負面性社會事件,一方面給政治思想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增加了政治思想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為政治思想工作創造了條件。我們對負面性社會事件不能避而不談,應該尊重事實,巧取角度,加強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負面性社會事件分析和評價的方向指引,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3]。如江歌事件后大學生產生如何相信朋友,如何處理朋友關系的困惑。這些困惑久置于大學生內心中會大大降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認同度,降低教育者的影響力和說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選取合適的角度,適時對大學生引導。這種輿論的力量同樣使當事人如坐針氈,這種輿論的力量同時也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責任教育是通過外在的影響促成責任內化的過程。責任觀是最基本的價值觀[4]。每一個個體不僅承擔著自我責任和家庭的責任,還承擔著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負面性社會事件往往折射出個體責任的缺失,也反映出加強責任教育的必要性。對朋友有責任,不會在朋友行俠仗義,面臨威脅時置之不理;對集體有責任,不會損公肥私,假公濟私;對社會有責任,不會編造謊言,歪曲事實真相,逃避責任。負面性社會事件折射出當今社會責任教育的緊迫性。屬于社會大家庭的一份子,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應該承擔一定的義務;在向社會索取時,還要為社會做出貢獻。只是索取而不說責任和貢獻的想法和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在對“江歌案”的社會評價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譴責劉鑫這類非常冷漠且自私的做法,對于這些達不到刑事犯罪無法受到法律制裁但又嚴重背離做人品德的行為只能采取社會輿論效應來斥責,使當事人承受良心與道德上的譴責,增加他們違背道德做法的壓力和成本,讓當事人體會到如此做事的后果和可能付出的代價,進而將社會負面影響的程度降到最低,還大學生一個潔凈美好的生長環境。
除此以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1、指導大學生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相聯系,以此讓自己的認知水平得到提升。2、為大學生設置(如《大學》、《論語》等)傳統文化課程,強化傳統文化教育。3、通過優秀人才和典型事跡的宣傳,發揮榜樣的示范效應。4、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樹立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要懷有感恩之心。5、高校教師要通過高素質的自身形象來感染和啟迪學生。6、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
十八大報告將公平正義放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位置,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負面性社會事件因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而當事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彰顯了法治的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任何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法律的制裁都應該顯示出法治的公正,這是法治社會應有的價值追求。正義是一種關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道德,正義比公正具有更高的道德基礎是更高一層的價值原則[5]。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負面性事件應該激發社會成員的正義感。正義感是人們尊重事實真相,尊重社會道德規范的客觀表達,是道德行為得以傳承的力量所在。
培育大學生公正、正義價值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從國家層面建立相應制度,加大不公正懲治力度,優化社會環境。通過良好的社會環境來熏陶和感染大學生,激發他們的正義感。2、學校應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作用,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組織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的正義感。3、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意識,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在家庭生活中營造民主平等,互敬互愛的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