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良 段雪蓮 熊雪朋 張青青
(西華大學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地發展,使得社會各種行業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發展的理念適應性不足,需要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才能提升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與質量,從而實現“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發展。
“互聯網+”這一概念最早由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后來被各行業所熱捧。在2015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所肩負的重要使命,為新形勢下推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進行了戰略部署與安排。政府文件的印發,就是對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新形勢的重視,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思政教育探索提供了新方向。依托互聯網、主動掌握占領互聯網進行高校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校一個新的課題。
高校思政教育與“互聯網+”只有通過有機結合,而非簡單糅雜,才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只有熟悉“互聯網+”內涵,才能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以及功能來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引領大學生思想價值體系的構建,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路徑。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對從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師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學會利用新的技術去開展高校思政工作,把這種“互聯網+”技術與自身傳統的教育方式相結合,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綜合技能,成為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技術兼備的綜合型人才。
面對“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它的影響不斷加深,高校教師應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新理念,在思想上認識到“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學校要加大對高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的“互聯網+”技術培訓,建設專業的“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對龐大的網絡信息進行篩選,選取其中符合要求的信息提供給學生,從而使學生不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將學校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學校配備的各類資源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用的互聯網教室,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為教師提供專門的教室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教室進行主題裝修,從標語、風格上加深效果,側面引起教師和學生的共鳴。提供硬件設施支撐,讓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前來授課宣講。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信息交流逐漸由電話短信演變為微信、微博和QQ消息等多種的方式,形式也從簡單的文字或者電話語音轉變為視頻、動態、朋友圈多種并行。高??梢猿浞掷梦⒉?、微信和QQ等途徑,創建高校思政教育微信群、QQ群,開通微博公眾號,建設主題網站,開設專欄,便于從事思政工作的老師發表專題文章,上傳微課堂小視頻等,為大家講授關于思政方面的理論知識與答疑。同時與學生開展親切互動,將單向的知識灌輸轉變為雙向的知識交流,在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反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氛圍。
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經之路,唯有與之相互結合,以求共同發展。從客觀環境、教師隊伍建設和氛圍營造三個方面,形成思政教育高效路徑,加深兩者之間的融合,不斷進行創新發展,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打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