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隆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根據對西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相關走訪和調查以及對其他民族院校資料對比,發現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三個問題:
(一)法律知識缺乏。雖然整體上大學生在法律知識方面有了明顯提升,這可能得益于現代媒體的發展與高校相關普法工作的開展。但效果粗糙,是一種粗放式的提升,對法律知識的深入了解還存在不足,法治思維的養成必然成了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是大學生對于貼近生活的法律知識了解較多,知識的掌握呈現出片面性特征。并且多數學生對于法治和法律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初級表象階段,這不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遇到相關問題時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斷。
(二)法律觀念出現偏差。少數民族的法律權利是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方面。部分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思維還有待加強。對自身的權利維護欲望比較弱。另外,部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法律中規定的少數民族應有的權利和義務缺乏認知,不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正當利益訴求的表達和實現,相反的也導致了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蔑視規則,輕視法律的現象發生。
(三)法治思維與實踐相脫節。尤其表現在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上。在一些明確的規則或法律面前,會出現僥幸逃脫的不良行為反應,或者不會去選擇遵守。尤其是部分少數民族習慣法的思維慣性與當代法治思維建設的沖突,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法律實踐上出現不同程度的矛盾,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形成一定困擾。
法治思維是人們在處理問題時所采用的一種思維方式。要求人們要從內心深處認同,崇尚法治理念的精神和原則,并能夠運用這些去思考和處理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一)法治思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思維。法治的推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這一前景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包含少數民族人民法治思維建設的國家法治進程是不完整的。黨的十九大后,將法治作為國家發展的著力點,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撐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有力保障。推進法治思維建設,也為實現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法治思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法治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標準之一。靈活運用法治方式貫徹落實法治思維,推動我國各項工作法治化。這有利于為我國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為建立與完善治理體系提供方向,進而實現社會發展各項目標。對于少數民族人民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來說,這也是民族地區治理體系不斷優化,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動力。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發展與國家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法治思維除了在國家宏觀層面具有重要意義,在微觀層面,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則更具必要性。
首先,法治思維是一種與時俱進,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思維方式。法治建設與法治化進程是世界發展潮流,是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因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發展。法治思維是與時俱進的,不斷創新的,是時代發展理念的代表之一。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擁有敏銳的時代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我們不落后于時代,緊跟社會發展步伐,進而對我們的少數民族自身和民族地區發展和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其次,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法治思維要求人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把事物的外在現象同事物的內在本質相統一。要求我們提高對客觀事物的分析鑒別與決斷能力。現如今我們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化市場化帶來的信息爆炸與市場競爭,如何能在紛繁復雜的民族地區利益平衡中做到合理化、科學化,這對我們每一個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都是切身的實際問題。因此不斷學習法治思維,使我們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不盲目,不從眾,成長為成熟而負責的民族地區社會建設者。
再次,法治思維是一種實踐性思維。強調實踐是法治思維的內在要求。法治思維不僅要求人們要樹立法治信仰和意識,更重要的是將理念付諸于實踐。每一次法治化進程的發展,都離不開法治思維的指導,而每一次法治思維的創新,同樣也離不開法治實踐的進行。因此認真學習法治思維,可以更好鍛煉我們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用行動來實現自身的理想和價值,推動本民族的實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