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鑫靈
(中國傳媒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24)
體,是漢語語法學界比較關注的語法范疇之一。按照戴耀晶(1997)的觀點,體可以分為“完整體”和“未完整體”兩類。完整體是從外部觀察情狀而沒有必要區分情狀的內在結構。未完整體是從內部觀察情狀,把情狀分為不同的部分和樣態。完整體包括現實體、經歷體、短時體。未完整體包括持續體、起始體和繼續體。
經歷體作為完整體的一種,是指在過去的時間里曾經發生的某一事件或某一動作。其特點是歷時性,即相對于某個參照時間而言,句子所要表述的事件是參照時間之前發生并與參照時間相脫離的事件。離石位于山西省西側,呂梁山脈中段,位置偏僻,方言則歸屬于晉語呂梁片的汾州小片,有其獨特的經歷體表達方式。
“過”置于動詞或形容詞后,后面可接賓語,位于句中或句末。
①我遲兒前天剛看過這部電影,挺好看的。
③[ni?312]她小時候瘦過,現在胖下起來唡。
以上例子中,用具體的時間詞語“遲兒前天”“去年”“小時候”表示距離說話時間較遠的動作。
①我記得才剛剛才走過這條路,是不是迷路唡。
②孩兒兩點的時候才睡過覺,現在死下也睡不著。
③我一上午拉兒哪兒也沒拉沒有去過。
上面例子中,用具體的時間詞語“才剛”“兩點的時候”“一上午”表示距離說話時間較近的動作。
“過”也可以不與確定的時間結構同用,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我吃過一回,不拉的不怎么樣。
②我媽媽早擦過唡,還擦甚什么了!
③學校沒拉沒有和我們說過,我們怎么能曉得知道了。
以上例子并沒有確定的時間詞語,但句子同樣合格。
可見,“過”用于表達過去發生的事情,且不限于近過去還是遠過去,也不限時間詞語。否定表達也同樣適用。
“來”或“來該”置于動詞或動賓短語之后,只能位于句末。
①你這臉上的傷是怎嘛怎么來/來該?
②我媽媽還沒拉沒有吃飯來/來該。
③你今兒到超市買甚什么來/來該?
④[ni?312]你姐姐叫甚什么來/來該?
這里,“來”和“來該”可以互用,意義不變。從時間上考慮,“來/來該”所表示的動作都是在距離參照時間很近的時間段內發生的。有的雖然沒有表明具體時間,但在說話者心中,該事件的發生是很近的。在例①中“你這臉上的傷是怎么來/來該?”看似沒有說明事件發生時間,但其實說話者看到臉上有傷,就已經默認為是最近發生的事情。例②中“我媽媽還沒拉吃飯來/來該。”同樣也是說話者默認“媽媽沒有吃飯”這件事是最近發生的,而不可能是以前沒吃飯。例③中“你今兒到超市買甚來/來該?”當然也可以說“你夜里昨天/遲兒前天到超市買甚來/來該?”,這樣似乎覺得時間有點遠,但其實不然,說話者的關注點在“買什么東西”,究竟是“今天”、“昨天”還是“前天”買的東西,已經不重要了,說話者都會默認為是在最近的時間段內發生的。例④中,沒有出現時間詞語,可以理解為之前知道你姐姐的名字,現在一下子想不起來了。那這個“之前”是多久呢?可能很遠,也可能很近。但說話者覺得就在自己的腦子里,會自動默認為近過去。
由此可以推測,離石話的經歷體助詞“來/來該”主要用來表示近過去,不限時間詞語,否定和疑問同樣適用。
“過”和“來/來該”雖然都是離石話中常用的經歷體助詞表達,但兩者的使用是有區別的。
“來/來該”是一個比較單純的經歷體用法,表示過去有過這一動作或這一事件,而“過”則包含有不同的內涵意義。請看下面的例句:
①A:你去過拉兒哪兒? ②A:你去拉兒哪兒來/來該?
B:我去過泰山。 B:我去泰山來/來該。
在例①中,說話者知道聽話者去過很多地方,因而想要知道去過哪些地方,而“泰山”是曾經去過的所有地方中的一個地方,而且很有可能去過幾次。在例②中,說話者并不知道聽話者曾經是否去過很多地方,只是單純地想要知道最近這一次去了哪里,而“去泰山”正是最近一段時間里發生的事件。
再看下面的例句:
①我跳過舞。
②我跳舞來/來該。
在例①中,“我跳過舞”有一個隱含的意義,就是我曾經學過跳舞或者我跳過很多次舞。在例②中,“我跳舞來/來該”則只是指明了最近有這一動作或行為,但是否學過跳舞,是否跳了很多次并不知道,也不關注。
我們可以發現,用“過”這一經歷體助詞不僅表示在過去的時間里發生了某一動作,而且該動作有一種“重復性”,這與Inoue所持的觀點一致,而“來/來該”則沒有“重復性”這一用法。同樣是經歷體助詞,表達曾經發生的事情,卻有不同的意義。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推測有三個原因,
一是與“來”作結果趨向補語有關。看下面的例句:
①快吃飯來。
②你擦給我拿個碗來。
③坐在兀的兒那里做甚了?快洗鍋來!
這里的“來”表示從一地到另一地的位移,有目的義,做結果趨向補語,動作和行為是還未發生的事情,同樣位于動詞或動賓短語后,位于句末,但不同于做經歷體“來”的意義。
二是“來”做程度補語,位于形容詞之后。看下面的例句:
①你看這根個孩兒瘦得來,平時吃甚什么了。
②廚房熏得來,里進也里進不個去。
③這家孩兒俊得來!
這里的“來”相當于普通話的“很”,即“瘦的很”“熏得很”“俊得很”,做程度補語。
三是“來”還有一種類似語氣詞的成分。例如:
②這部電視劇你以前看過來么?
③我的電腦你今上午用過來么?
這里的“吃過來”“看過來”“用過來”并不是“V+過來”(趨向補語)的用法,而表示“V過+來”。“V過”表過去發生的動作行為,“來”則虛化成為語氣詞成分。之所以說“來”是語氣詞,我們推測理由有三:
一是“來”讀輕聲;
二是它大都位于疑問句句末,肯定句和否定句幾乎沒有;
三是與兩個經歷體助詞“過”和“來”合用有關。在以上例句中,句子所表達的含義是“過”的語法意義所具有的,即具有“重復性”,而這一意義并非“來”所具有。同時“來”又處于句末,其語法意義容易松動。那么在前者強語法意義的沖擊下,“來”就虛化為語氣詞,與“么”搭配使用,共同補足語氣。
除了離石話,陽泉話中也存在該現象,比如:“這糖甜的來來”前一個“來”是程度補語,后一個“來”則是語氣詞。
以上三種“來”的用法中,除做程度補語時,“來”不能與“來該”互用,其余兩種均可。在“來”同時兼有經歷體助詞、結果趨向補語、程度補語和語氣詞四種成分的情況下,為了平衡功能,其作為經歷體助詞的用法相比“過”就會有所限制。
根據Inoue對日語經歷體的研究,他概括出各國語言的經歷體都具有以下特點:
(一)動作、事件或狀態在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一段時間中的一個或多個時點已經實現,而且這些動作、事件或狀態是可以重復的。
(二)盡管出現一個確定的時間結構并不意味著事件具有唯一性,但是經歷體往往不與之同現。
(三)經歷體經常出現在非肯定的語境中,如問句或否定句,這反映了可重復性事件的不定性。
與離石話的經歷體助詞對比研究就可以發現,并不是完全符合的。
根據上面的研究,離石話中的經歷體助詞“過”所表達的動作行為是具有“重復性”的,可以與確定的時間結構同現,也可以不同現,在肯定句及非肯定的否定句和疑問句中都適用。而“來/來該”則并不具有“重復性”。此外,“來”還具有結果趨向補語、程度補語和語氣詞的成分用法,那就使得作為經歷體的語法意義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