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咪咪
(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學習投入一詞源自工作投入的概念,由學習卷入轉換而來,根據工作投入的層面,學習投入劃分為活力、專注、奉獻三個維度(Schaufeli,2002)。學習投入被定義為“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身心投入的總累計”(Astin,1984),隨之提出了七項對學習投入產生影響的有效教學原則(Chickering,1987)。之后的研究主要從學習投入的內涵及維度劃分方面展開,對大學生投入的影響因素研究大多根據維度的劃分,通過研究數據分析。本文從宏觀角度出發分析影響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
學生是具有能動性的個體,在高校學習期間學生個體的因素會影響到學習投入,主要包括:
學生的專業滿意度,即大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主觀程度與客觀程度相比較后的主觀感受程度(郭詠梅,黃櫻,2010),專業滿意度越高,大學生的學習投入越積極(樊明成,2012)。專業滿意度是一種主觀感受,大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能動性,因此大學生在專業選擇時要慎重考慮。高校要做好對大學生的專業解讀與引導,將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專業匹配,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滿意度,從而提高學習投入。
學習動機也對學習投入具有影響,尤其是外部動機(毛晉平,1995),大學生群體容易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周邊同學的影響,在理論學術的學習投入上缺乏理性(劉亞琴、陳明,2009)。在面臨就業壓力時,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不穩定,容易轉變,這一過程中對學習投入就會產生影響。
大學生的家庭資本對學習投入也具有影響。良好的經濟資本可以支撐大學生專心投入學習,而較差的經濟狀況則會讓大學生去做兼職、掙外快而分心。同樣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越高、社會資本越多對大學生的學術投入的引導就會越多。這些因素都是依附于學生個體所存在的客觀因素,也是很難進行調整的一部分因素。
最后,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生目標定位以及學生對未來的期望等都會影響到學生對大學學習的看法,從而影響到學習投入。
高校的課程體系設置是直接與大學生的學習相聯系的,合理清晰的課程設置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條理的學習邏輯,例如課程地圖的繪制。但目前有一些專業的課程設置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不強,甚至有一些課程重復,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完整的邏輯思維,進而產生學習疲勞,影響學習投入。
高校的評價體系對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高校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具有相對大的自主性,因此學業成績、社會實踐等的評價比例對大學生具有引導作用。學業成績比例大的情況下一般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就會相應增加,反之則減少。
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的學習投入也具有影響。今年教育部整頓本科教育教學的實施細則中要求淘汰“水課”,這就剔除掉了很多不必要甚至無意義的課程。教師的精力就會相對集中,教學水平會有所提高,從而使得學生的上課滿足感增強,學生更容易進入課堂,投入學習。
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就是社會的職業要求,隨著高等人才數量的不斷增加,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就更加嚴格,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社會實踐。大學生為了讓自己具有競爭力,在大學期間去做兼職豐富自身的實踐經歷,而這些兼職往往是一些低價值的實踐。由于投入社會實踐,對應的學習時間救護減少,學習投入就會大大降低。
社會價值觀的引導會對大學生的學習投入產生影響。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深入,多元化的價值觀充斥在社會生活中,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會有沖擊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快手、抖音等網絡的開發。曾有調查顯示大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在網絡平臺直播,面對這樣的網絡文化,大學生的價值觀會走入誤區,從而影響到正常的學業課程的學習,減少學習投入,這是不可取的。
高等教育在承擔教書育人的同時還不斷為社會輸入人才,高等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的質量。學習投入是衡量大學生學習結果的一項指標,本文從學生個體層面、高校層面以及社會層面對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希望對改進大學生學習投入提供針對性的思路,對癥下藥,增強大學生的學習投入,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