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第一,在線化。進入互聯網時代,在無線已經基本覆蓋的環境下,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登錄網絡設備,所以大學生只要想獲取什么信息,立刻就能得到,不用必須去圖書館查閱資料,非常方便。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娛樂,互聯網都成為這些活動最重要的載體,是大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手段。但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在經濟基礎和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想要獲取信息的途徑非常少,思想相對狹隘。
第二,大量的信息儲備。互聯網又具有著典型的開放性特征,大學生在互聯網中不僅可以看到國內的信息,還可以接收到國外的信息。具有典型的開放性,從優點來說,這幫助大學生培養了更廣闊的思維,可以接觸到國外優秀大學的學習資料,聽到網上的公開課等等。但同時也有一定的風險,在接受國外優秀的文化的同時,我們還要警惕國外不好的文化。要防止國外對我們進行的文化滲透。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識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有利于擺脫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模式,進而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但同時,也會有一些不良信息進入大學生的視線,如何引導大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學會辨別各種信息,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大學生的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我們在互聯網大量的信息儲備功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之外,更要提高警惕。
第三,平等性。我們每個人在法律意義上都是平等的。每個人根據社會分工的不同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但是,網絡是給予了人們一種“虛擬角色”,在我們扮演虛擬角色的時候,與自己現實生活的角色剝離開來,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種特點使當代的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勇于自我表達。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三種要素: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媒介,之前我國的傳統社會一直都是以教育主體為主,教育方式以灌輸為主。但是在當前社會,隨著教育模式的改革,普遍倡導以教育客體為主,倡導自主學習。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發揮作用的雙主體說比較受到學術界的認可。換言之,老師作為教育的主體,要關注最新的教育動態及方向,發掘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大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豐富課堂的形式,使大學生更加有興趣,主動與老師同學探討,形成一種民主、愉快的課堂氛圍。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后,無論是國內之間的信息交流還是與國外的交流都更加方便。在這一條件下,我國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多次的改革,主要圍繞在改變過去的灌輸填鴨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這一大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也大膽創新,提出了雙主體說,但是現實情況確是大部分高校還是采取單一的灌輸、說教的手段。同時,隨著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大學生主要溝通方式不再是用書信溝通,而是微信等高科技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熟練的掌握這一技能并用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就造成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式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教育方式單一、僵化,收效甚微。
思想政治課程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每個大學都開設了這個課程,但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堂多為幾個學院的學生共同上課,考試也比較簡單,這說明學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這就直接造成學生的重視程度同樣不高。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手機等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網絡信息獲取方便、信息及時等特點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給大學生生活和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為此,教育工作者應該率先認識到這一問題并明白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同時時刻警惕網絡平臺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信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立足于實踐,內容要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實際,這樣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第一位老師,人類的發展也是因為人類有好奇心。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點上做的還不夠,內容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得還很不夠,這樣就直接造成了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內容與實踐嚴重脫節,文化應該是反映經濟基礎的,這樣的脫節情況就會造成學生的不理解。所以,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應該改變過去的教育方式,多增加一些實踐性的內容,不要只說空話、大話,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隱形教育方法與顯性教育方法相比,隱形教育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教育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但是,當前高校普遍試用的方法還是顯性思想教育,重視理論的灌輸,不重視隱形思想教育方法,不能夠將校園文化、社會生活、網絡流行文化很好的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很好的結合。在當代網絡發展迅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載體,教育者要利用好這一載體,雖然現在教育者一般用電腦、投影等高科技為學生進行授課,但也經常流于表面。要在課堂內容、課堂形式進行創新,重視隱形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家弗萊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指出,愉悅、感恩、興趣、激勵、成就等在內的10種積極情緒能夠增加人們的創造性,將心理學家福萊德里的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拘泥于教條式的傳統授課方式,應該盡量豐富上課的形式與類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發他們積極情緒體驗,那么這種積極體驗不僅僅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還能擴展到大學生其他的思想和行為當中,產生積極的動力。鼓勵大學生積極發言、討論、辯論、情景表演等授課方式,讓大學生自主了解教學內容,用他們更能接受的方式使他們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我們可以用到的主要方式有多多開展公益活動,使教學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課外多開展以大學生為主導的主題活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社會實踐,也可以增加其積極情緒體驗,在活動中要讓大學生自己設定主題、目標,才能激發其主動性體驗到成就感。例如開展課堂辯論賽,主題可以是當前社會的文明與不文明現象以及社會熱點問題;去養老院慰問老人、孤兒院照顧孤兒;還有課堂演講、情景喜劇、勵志歌曲、編排有關課堂內容的舞蹈等多種課堂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緊密相連,與大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長緊密相連,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