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性格內向的趙老伯,退休后仍然延續以往的生活習慣,少與外人交往,也不怎么看電視。漸漸地,他感到雙腿無力,自認為患了重病,從此疑慮重重,萎靡不振。盡管經醫生一再檢查,沒有發現問題,但他仍堅持要求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為了證明自己患有重病,趙老伯堅持一年不回家,甚至不下樓。醫生若是動員他下床活動或回家看看,趙老伯馬上就會出現站立不穩或一站起來就跌倒的情況,讓醫生哭笑不得。
像趙老伯這樣“沒病找病”的情況,的確會發生在某些中老年人身上。實際上,這是一種叫做“疑病癥”的心理障礙。這類患者通常過分關心自身的健康,總懷疑身體某些器官出現了異常,盡管檢查不出什么嚴重的問題,但仍認為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并由此而整天焦慮。
中老年人所疑疾病主要集中在三類:第一類是心血管系統疾病,較常見的癥狀有心悸、胸痛、呼吸困難、對血壓的擔憂等;第二類是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吞咽困難、反酸、口腔異味、腹部脹氣和腹痛等;第三類是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對排尿功能的擔憂比較多見。需注意的是,疑病癥患者有時可能會伴發真正的軀體疾病癥狀,如果患者有新的癥狀出現,應徹底檢查,以防延誤。
一般來說,疑病癥的形成與下面這4種因素有關:
性格基礎疑病的人通常有其性格特點,比如內向、膽怯、謹小慎微、遲疑不決、追求完美或總是預計出現不好的結局等,具有這些性格特征的人,在某些生活事件的剌激下,易發生疑病癥。
不良刺激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和變故,常常是疑病癥的誘發因素,尤其是晚年生活中遇到失去親人等重大事件,巨大的痛苦會引發此類問題。
老年境遇有些老年人長期處于“空巢狀態”,孤獨寂寞。
醫源性因素醫生對病情不合適的解釋、不恰當的言語、態度、行為等,以及反復“拉網式”的身體檢查,更新換代的藥物治療,不但久治無果,還會強化患者的疑病觀,使他們認為自身的疾病很嚴重。
心智正常的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非常關心。那么,我們怎樣區別對身體正常關心和過分疑病?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正常的自我關心是事實狀況和關注程度相吻合的,輕病不介意,重病則投入更多精力去診治。而過分疑病的人,其不良感覺明顯超過身體癥狀,關注和憂慮的程度遠遠超過癥狀本身的嚴重性,給人一種“小題大做”的感覺。
2.正常人對身體不適的疑惑常被正確的醫學解釋所化解,當事人相信來自醫生的說服、講解以及醫學檢查的結果。而過分疑病的人盡管四處求醫,但他們不相信醫生的解釋,或者擔心醫生的“疏漏”會延誤自己的病情。
3.正常人對自己疾病的關心是其生活的一部分,當事人仍然保持對其他事物的興趣,生活基本有序。而過分關注自己的人會因為自己的不良感覺而放棄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平日所思所想的都是自己的疾病,幾乎沒有其他。
疑病癥的治療并不復雜,患者應當盡量向醫生傾訴自己的疑慮,要相信醫生的解釋和勸告,相信各種醫學檢查的結果,同時要注意不必做過多的檢查,以免加重疑病和顧慮。在信賴醫生的基礎上,患者應逐步認識疑病癥的本質:不是軀體上的疾病,而是一種心理障礙。要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負擔,不要總圍繞“身體有病”而疑慮重重。
自我調節是治療疑病癥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自我調節的方法包括運動法、遺忘法、改變環境法、建立某種興趣法等。此外,針對患者所伴有的抑郁、焦慮及失眠等癥狀,還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