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衛娜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對友善推崇備至。在新時代,友善價值觀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對社會和諧發展極有價值。
友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和諧融洽的社會關系。因此,友善成為古今中外皆十分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對“友善”推崇備至。友善中的“友”、“善”二字,最初分開使用,相對獨立。“友”意為朋友,重外在;“善”意為吉祥,重內在。[1]“友”與“善”在《爾雅·釋訓》中首次同時出現,但友善并未作為一個詞語聯用,且其意義與當代“友善”之意相去甚遠。歷史上,“友善”第一次作為詞語的記載是在《漢書·息夫躬傳》,“皇后父特進孔鄉侯傅宴與躬同郡,相友善”。
如今,友善雖然作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但關于“友善”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相對共識性的概念解釋。沈壯海認為友善觀的具體內涵包括“謙敬禮讓、幫扶互助,志同道合、攜手奮進,珍惜資源、關愛自然”三個方面。[2]郭建寧認為友善的寓意是“相互幫助和相互祝福”。[3]馬文彬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友善為“關愛他人、扶危濟困”。[4]總的來說,筆者更認同黃明理所闡釋的“友善”內涵,即“從內容上看,友善既包含對人寬容、理解和關愛的要求,又包含對自然尊重和關照的要求;既包含思想認識與言語上的低要求,更包含行動上的高要求;既包含不損他的低標準,也包含利他、助人為樂的高標準。”[5]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友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詩經》、《尚書》、《左傳》、《禮記》等古籍中多處都有關于“友”、與“善”的記載。“友善”作為協調人際關系的社會原則,自古以來人們就推崇備至。
中國傳統友善觀的核心是“仁愛”。儒家經典之中并沒有直接使用過“友善”一詞,但其中又有很多處論述了友善之道。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同時也是傳統友善觀的核心。孔子認為只有擁有“仁”,才能成為有德性之人。孟子曰“仁人無敵于天下”。宋朝理學大家朱熹認為,“仁”是人最為渴盼的,達到了仁的境界,則“人皆可以為堯舜”。[6]關于何謂“仁”,《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將“愛人”視為“仁者”的本質特征。這里的“愛人”首先是愛自己,然后推己及人,愛親人。之后,再由愛親人進而愛百姓、愛萬物,最終達到“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之所以要交友,是因為交友可以“輔仁”。孔子云“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因此,以“仁”的標準來交“正友”,是“成仁”的重要途徑。之所以要“愛人”,是因為只有“愛人”,尊重他人,才能得到相應的友好相待,即孔子所強調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其意為對人存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對人存寬容之心,別人才會對你寬容;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對此,唐代大儒韓愈在其《原道》中明確提出了“博愛之謂仁”的主張,進一步將仁愛之心推及每一個社會成員。
中國傳統友善觀的行為準則是由“愛人”出發,“心存善念”。儒家倡導“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等觀念,均認為君子的德性重要方面是與人為善。孟子還提出了“人性本善論”、“四善端說”。同時,“恕道”還被儒家作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即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還認為“可以終身行之”(《論語·衛靈公》)。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反映在其友善觀上,即為“愛無差等”。
中國傳統友善觀的最終價值目標是“和”。“友善”能夠很好地協調人際關系,因此,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秩序中有著重要作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導致戰亂不斷,禮崩樂壞。因此,孔子才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之說。可見,儒家友善觀是以維護統治秩序為目的的,主張“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即把和諧作為社會交往的重要原則,以一種寬廣的胸懷來處理各種關系,最終實現“天和”、“人和”、“政和”。道家的友善觀最終也是指向了“和”。莊子的齊物論認為“萬物一齊”,即事物本身是沒有差別的。因此,莊子認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另外,莊子還有言:“天地與我并存,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這反映在友善觀上,即除了應友善的對待他人之外,還應善待周圍的自然環境。
總之,作為傳統友善觀的重要內容,“禮之用,和為貴”、“與人為善”在現代己經家喻戶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周易·坤·文言》);“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龔自珍,《投宋于庭》)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共識。
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友善美德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揚。2012年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位列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談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時,提到了“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從本質上而言,以上思想都是傳統友善觀的現代體現。
與人為善、平等待人是現代友善觀的核心內容。“百行德為首,百德善為先”,自古以來,與人為善就被視為一種高尚的品德。在新時代,與人為善、善意的去幫助別人,仍是友善觀所要求的人與人交往中的首要原則。與人為善,首先自身應秉承一顆“仁愛”之心。只有自己內心充滿善意,才能夠把善意傳遞給他人。但是,對人友善,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不能‘以姑息匪人市寬厚名’。真誠指出對方的缺點、過失并引導其改正,‘忠告而善道之’,這才是真正的‘朋友之義’,也是友善的題中之義”。[7]因此,在新形勢下,應該實施有效的友善意識教育,以提高公民對友善的認知,使其積極去踐行友善觀,從而做到與人為善,并將友善觀貫穿到其行為之中,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在生產資料私有的社會條件下,平等待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現代友善觀是則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的。人人生而平等。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存在著能力、所處環境的不同,故每個人所享受的權利和所盡的義務也不可能是絕對平等的。但是,就人的價值而言,人是平等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尊重人的差異性,同時,要做到對待他人一視同仁。只有社會成員都持有平等待人的心態,彼此尊重,才會構建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
謙恭禮讓,寬以待人是現代友善觀的行為原則。“滿招損,謙受益”,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著稱,歷來倡導謙恭禮讓、寬以待人。本質上而言,尊重他人即是在尊重自己。故為人處世要不自滿、不驕躁、不矜能、不居功、不爭名奪利;有胸懷、有氣量、有涵養,大度豁達,能夠寬容別人的缺點;敬以待人,不強加、不強求與他人。只有如此,才能將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人們和諧相處。但是,應注意的是,寬以待人并不意味著無原則的寬容,如此,只能助長壞人作惡,姑息養奸。
互幫互助是現代友善觀的必然要求。相互幫助,要求人們能夠彼此守望相助,能夠做到扶危濟困,即主動去救濟或幫助有困難的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的倫理難題,諸如“扶不扶”、“救不救”等,出現了價值沖突、社會冷漠等現象,“如何維系社會成員的精神的、物質的和情感的紐帶,通過共享的價值、共同的利益和共通的情感,凝聚社會成員,實現社會團結友善,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8]樂于助人,對于身處困境的人伸出援手,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是當代人應具備的友善意識和應實施的友善行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己及人,愛護大眾,關懷他人,在對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進而實現全社會的和諧與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