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赫 韓 建
(長春光華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交際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國家對外交往日益頻繁,不同的語言間長期的交流,讓國家之間相互影響,因此國家間相互借用的現象也在語言的不斷發展中顯現出來,逐漸形成了新的語言現象,外來語就是典型的例子。語言的發展以及變化,尤其是詞匯的發展變化與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社會和文化的需要又對詞匯發展變化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語言學所涉及的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內容中,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直接、直觀。
“外來詞”一詞原是20世紀初從日語中借入的,但當時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作為術語來使用,在這時漢語用“外國語”和“譯語”以及“外來語”等詞來指稱從外民族引進的詞,這些詞的外延僅限于完全音譯以及部分音譯的來自漢語異質語中的詞。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葉,如何界定漢語的外來詞,語言學界的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高明凱認為,非本語言所有的意義的詞連音帶義搬到本語言里來的詞就是外來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中指出,從外族語言中借來的詞稱為外來詞。
韓國語中主要由固有詞、漢字詞、外來詞三部分構成。從歷史語言學角度分析,漢字詞因為來源于漢語,理應屬于外來詞范疇。但經過千年的歷史發展,已完全滲入韓國人的語言生活中,而且占據大部分韓語詞匯,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不應將漢字詞看作外來詞。這也就造成了對外來詞定義的分歧。廣義上的外來詞包括漢字詞,而從狹義的角度看漢字詞不算是外來詞,只有那些從歐美語言中傳入的詞匯才是外來詞,本文探討的主要是狹義角度的外來詞。韓國語吸收外來詞的歷史同樣久遠。早在古朝鮮時期,漢字傳入朝鮮半島,這是首次大規模地吸收外來詞,同時吸收了佛教用語。第二次大規模吸收外來詞的時期大致為20世紀初到50年代,由于受日本殖民統治,強制推行日語,大量的日語詞進入韓國語言系統。第三個時期為20世紀40年代到現在,由于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韓國強化與美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英語等歐洲語言對韓國語的沖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歷經半個多世紀,在生活、經濟和科研等諸領域大量地吸收英語詞匯。
漢語和韓語的外來語分以下類型。一、音譯外來語,音譯外來語包括固定語、一般外來語、字母詞和省略語;二、意譯外來語、意譯外來語包括直譯詞和意譯詞;三、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外來語,也叫混種式外來語。而作為韓國語專業的學生,在實際韓國語學習中,發現漢韓音譯外來語應用較多,為此,以漢韓音譯外來語作為重點加以對比研究。
一般外來語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純正的音譯詞。一般外來語指除了固定語以外的一般語。
漢語:
吉他(guitar)咖喱(curry)
韓語:

上述的一般外來語中漢語有5832語,韓語有8287語,在整個外來語中占的比率最高,兩個語言的百分比也差不多一樣多。可見一般語是最容易用來標記外來語的方法。漢語的漢字有許多同音詞,標記時讓人很糊涂,韓語無論在標記上還是口頭上都能方便使用。
固定語是國名、地名、人名等以固定語的形態為表示的外來語。
漢語:
蘇丹(Sudan)維也納(Venus)
韓語:

漢韓兩國的固定語中漢語有332語,韓語有1121語,固定語在漢語中用的更多。漢韓固定語的特征和上述的一般語一樣。
漢語和韓語在吸收外來語形式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漢語和韓語的語言基礎不同,二是韓國和中國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風俗習慣。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上各地民眾都不喜歡照搬,他們往往根據自身情況,結合本地區文化特色對待外來文字。眾所周知,韓國早期沒有文字,大部分的記錄用漢字書寫,可見中國文化對韓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韓國人善于接受先進的文化也非常注重對外國文化的學習。而外來語在韓語中的形成對于實現韓國人與世界更好的接觸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外來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本國語言的豐富和發展,促進國家間相互交流。同時也為人們表達自己的感受提供廣泛的選擇空間。可以肯定的是,外來語有助于增加韓語和漢語詞匯的數量,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和詞匯形式的多樣性。不同的語言在對待外來語上有著不同的態度,但不論是哪種態度,都值得我們去尊重與學習。隨著生活節奏和信息的涌入,外來語的存在是一個大趨勢,我們應以積極和開放的態度去對待它,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推動人類交流,促進人類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