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璇 劉義杰 許 秀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拔掉“窮根”,僅僅只給予貧困戶金錢上的扶助是不夠的。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扶貧必扶智。可見,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當前,有很多貧困戶因內生動力不足而無法實現脫貧。其中有一部分貧困戶由于文化不高,形成了強烈“等靠要”的思想,只會伸手要“救濟”;還有一部分貧困戶雖有想要改變貧窮現狀的想法,但因無一技之長而打消了念頭。因此通過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對精準扶貧對象開展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開展種養殖技術或其他專業技能的培訓等,既能夠幫助他們轉變思想,引導他們自我改變、自我加壓,又能使他們掌握一定的謀生技能,從而有效的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
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是使貧困戶實現脫貧不返貧。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可以通過邀請有關學者、專家對不同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指導,幫助他們合理規劃脫貧方案。比如,有貧困戶想發展種殖業,他一方面可以通過參加社區教育掌握有關國家政策及種殖技術;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社區教育這個平臺,得到專家的指導,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方案。
從現實來看,鄉村文明的建設與其貧富程度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為,人的思想愚昧就不能指導經濟建設的發展,甚至走彎路。所以,農村社區教育還可以把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重要內容,在提升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謀生技能的同時,注重對農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精神、助人為樂的品質教育,幫助農民破除小農意識,樹立大局觀念,著眼長遠發展利益,凝心聚力、共謀發展。
據調查顯示,當前有許多貧困戶對于參與社區教育缺乏積極性。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貧困戶受“等、靠、要”思想的支配,不愿意主動接受教育,甚至抵觸;二是受時間限制,部分貧困戶因忙于農務或打臨工,不舍得在學習上“浪費時間”;三是廣大農村平時留守在家的多是年邁體弱群體,他們對接受教育的需求不高;四是一些地方開展社區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過于單一,對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針對性不強,從而打擊了貧困戶參與的積極性。
雖然現在各地政府對社區教育的發展都非常重視,但從總體上來看,政府對農村社區教育的資源投入相對還是缺乏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教育經費的投入有限,沒有建設專門的社區教育場所,缺少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二是穩定的、高水平的教育師資相對缺乏。三是教學的開發與研究資源相對缺乏,很少有地方會組織專家、學者對農村社區教育的課程內容進行開發,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進行研究。
要充分發揮駐村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的優勢,利用他們對精準扶貧對象開展宣傳,詳細介紹參加社區教育的意義及作用,著力擴大農村社區教育在貧困戶中的影響力,讓貧困戶在內心深處接受農村社區教育,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農村社區教育。只有這樣,農村社區教育才能真正在精準扶貧中發揮其“教育扶貧”的功能。
農村社區教育的組織者一定要對農村農民的特點摸透,尤其是貧困戶的實際情況要搞清楚。比如,貧困戶致貧的原因、貧困戶致富的想法、貧困戶家中勞動力情況、貧困戶現有文化水平、貧困戶對接受教育的期待等問題,組織者一定要在開展教育之前了解清楚。因為只有這樣,組織者才能夠根據這些特點來有針對性地、合理地規劃教學的時間、安排教學的內容、確定教學形式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激發精準扶貧對象參與的積極性,提高社區教育扶貧的效果。
要想把農村社區教育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手段與途徑,就必須要進一步優化現有的農村社區教育資源,提高農村社區教育的地位。一方面,農村社區教育的主管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管理責任,多渠道籌措經費,通過制定有關扶持政策鼓勵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農村社區教育,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主管部門還要積極探索并制定農村社區教育師資培養與引進專項計劃,為農村社區教育培養穩定的、高水平的師資提供政策支持。最后是要定期組織學者、專家對農村社區教育開展教學開發與研究,以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