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農業上,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發展模式。比如,美國的大農場模式,日本的六產模式,法國的產業鏈模式。其中,荷蘭農業的三螺旋模式幫荷蘭農業稱霸世界,功不可沒。
實際上,荷蘭的自然條件并不突出。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低于海平面,且面臨著低洼潮濕、光照不足的難題,這對于農作物生長是極為不利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荷蘭政府依據本國自然條件和環境條件制定了農業發展戰略。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荷蘭走出了一條高度知識密集型的農業發展之路。
同時,荷蘭農業創造了諸多個世界第一和第二。比如,荷蘭的園藝業占歐盟的90%以上農產品出口比肩美國。荷蘭每年的農業凈出口額高達300多億美元。其溫室蔬菜,占蔬菜生產總值四分之三,86%的產量會銷往世界各地。這些傲嬌的成績與荷蘭農業的三螺旋模式分不開。
三螺旋模式,是一個集結了政府、企業與高校三方力量的合作模式。
很多國家都提出過政府、企業與高校三方合作模式,但真正能見到成效的卻寥寥無幾。
荷蘭的獨門秘籍就在于一家成立了百年之久的農業改良中心——德爾菲。德爾菲在這三者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讓這三方有了合作的把手。
據了解,德爾菲是一家專注于提供農業解決方案的百年企業,擁有200多名農業專家。德爾菲承擔科研實驗和農技推廣2大功能,比如:
比如,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發現某種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光譜,飛利浦公司馬上根據這一成果開發出了某種LED燈。為了推廣這種產品,飛利浦委托德爾菲在溫室基地進行測試,尋找出最佳的光照方案。在實驗結果出來后,飛利浦就可以把LED燈和方案賣給自己的客戶。
再比如,荷蘭球莖花卉朱頂紅的利潤很高,但原有的種植方法會造成水污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荷蘭政府委托德爾菲研究不污染的種植方法,再邀請農民來德爾菲的基地進行學習。此后,如果農民再用老方法種植,政府就會對之進行處罰。
因此,德爾菲在政府的背書下承擔新品、新技術研發和推廣,同時還復制生產技術和標準的制定及推行。如此,就可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和統一的技術,從而提高農業的標準化,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當然,這條模式的關鍵,必須是可復制性。
中國農業的問題除了分散性之外,還有就是標準的不統一,包含技術標準、評測標準等等。這樣問題存在必將會導致中國農業的發展競爭力弱,品牌溢價有限。
另外,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數量超過2億戶。
因此,未來農業將需要依靠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
其實,早在2012年,中央財政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資金支持對象之一,多渠道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尤其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落地之后,鄉村產業更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
就目前形式來看,我國農業龍頭企業助推產業振興,主要有“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強勁的牽引力,讓松散的農戶“抱團”發展,可持續發展,實現企業、農戶“雙贏”發展。
相比于荷蘭的德爾菲,中國的農業龍頭企業解決產銷問題之外,還需要在產業、技術加強研發與知識輸出,從而帶動中國農業現代化、標準化發展,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率和水平。
但至少有個關鍵點,農業龍頭企業要放棄私心,不斷地推出復制的技術或產品,幫助農戶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