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陣亡率高達90%,為什么還有如此多人前赴后繼飛蛾撲火?在這里我們來談談,為什么會陣亡率高,原因在哪里,如何解決。
他從學校畢業后,第一份正式工作就是農業。一路走來,曾經的農業戰友一個個倒下,部分人選擇艱難的轉型。當然,也有不少新人加入。后來才發現,其實很多進入農業領域的人只是看到了國家扶持的形勢,想趁勢投機。但這些人大多是與農業無關的職業,一開始便流轉百畝以上,干了1~2年,最后大多都成了爛攤子。
分析:
一、創業前功課做得不夠;二、跟風種植;三、忽視農業的專業性。
犯下了只瞄準國家的相關扶助政策,資金指望政府的輸血,忽視了打鐵還得自身硬,靠自己造血才能健康發展的道理,思想意識不純,投機不成反蝕把米。
看著別人什么種得好,就跟風種植!——其實這些坑,你回回都在踩。
種植技術你有嗎?別人產4000斤優質果,你產4000斤垃圾果,能相提并論嗎?任何蔬菜的價位都會回到一個合理的范圍,誰能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產量來生產商品果,注意商品果并不是那些次品。
中國農業的未來絕不是租一片地,請一些人隨便種點什么就能做地主。應該是請專人來從事生產,農產品有它的生產標準。隨著投入農業的人越來越多,以后利潤空間必然越來越薄,逐步淘汰一批投機的,沒有技術的,不懂改變的人。
分析:
術業有專攻,這段話說到了痛處!不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的操作,就能干好這個技術活是不現實的!要想干好,專業技術首當其沖,市場調查必須到位,技術人員、管理、商業運作等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好功課。
一提到錢,農企老板們都很焦慮。有個女老板說,公司最慘的時候,賬上沒錢,她恨不得去賣身。難道有了錢就能解決問題嗎?她說:“不不不,錢不是全部的問題。我曾經砸進去500萬,才真正懂得這件事的”。
這位來自河南的劉總,2013年在安陽縣離市區20多公里的地方拿了650畝地,成立了一個農業公司。已經投了500萬,然而,卻一直沒有找到可以盈利的項目。慶幸的是周邊荒山的石料層可以用來開采,讓她每天還能有點收入。原本想做農業的她只能靠賣荒山巖石來維持。
到了2016年上半年,公司真的撐不住了,她去銀行抵押房子,看可不可以貸款。銀行卻說她公司的流水一直在虧錢,貸不了款。她生氣地說,就是因為虧錢才要貸款啊,賺錢還貸什么款啊!
是的,公司不盈利是老板們最大的痛點。資金鏈斷裂這幾個字,更是讓所有的創業人瑟瑟發抖。
分析:
令人擔憂的是,很多跨行的新農人,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今生沒有什么可難倒自己的,過去那么艱難,不是也摸索出來了,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有能力布局新農業產業。
不可否認你們過去的成功,敬重你們過去的膽識和所從事的專業知識。但農業設計包羅萬象,農作物是有生命的,他們的生命成長取決于土壤的識別,病蟲害的防治,生活習性,生長方向,這些要素牽涉許多的科學原理及功能分區。
湖北省仙桃市一個合作社的理事長搞種植(蔬菜、水果、苗木都做過)13年時間了,也沒賺到啥錢。
因為看了一期致富經欄目,搞了一萬多的柑橘苗,一萬多的李子苗。說來不信,就這點苗還賣了十多萬(但是前期投的錢也多,一般農業人沒這個資本)。
商量著來年計劃擴大到五畝育苗地,再新建十畝示范園,以后就以生產優質苗為主了。其實不光農業,絕大多數行業都是生產利潤最低,研發和銷售利潤最高。
分析:
種得好還得要賣得好,要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種好了,種出了品牌,養在深山人未識也是枉然,農業一產永遠是初級階段。種出來了,讓人收購去賣,這樣的原始交易,利潤少之又少,只有國家的收購價,農貿市場的賤賣價,作為投資農業一產,這樣運作,你當然會入坑。
不是拼產品多,產品好,再多再好賣不出一個好價錢也是白忙乎。
導師可以是農民,可以是種養能手,可以是賣你產品的經銷商,也可以是專家教授,多從他們身上學習,注定能為你所用(一定是行業內人士)。
農業也不是那么悲觀,但是一定得有憂患意識。做產品的時候,好好想想銷售渠道,找到一個可靠的收購商,有時候比種好產品還重要。
分析:
跟著專業懂行的人走,再差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從他們身上總能學到很多東西,或是得益于他們的專業知識,或是得益于他們的商業運作。
需要補充的是,還要關注時事動態與國家統計數字,解讀好每個時期的農業政策,及時調整理念,及時把握全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