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薈芳
(石家莊市第二十二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0031)
生活化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進行充分的對接,使教學活動置身于實際的生活當中,以此來增強課程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對于課程教學知識與我們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使學生在實際體驗的過程中激發起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實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而語文課程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其教學內容不僅僅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對生活本質的反映,更是服務生活的一種重要工具和能力。通過開展高中語文教學生活化可以有效彌補傳統以背誦、記憶為主的課程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實現對語文知識的理性思考,從而降低語文機械性學習為學生所帶來的苦惱,提升語文在學生心目中的藝術美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開展語文知識教學的主要場所,能夠從外部環境方面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構成直接的影響。為有效改變傳統語文教學影響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沉悶、枯燥的現實情況,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情境創設中積極引入生活化教學理念,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學資源,通過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對接,以情境創設的方式來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重新展示在學生面前,以此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例如,在教授學生海子詩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時,可以在授課之前先帶領學生暢想美好田園生活,并讓班級中對田園生活有實際生活經驗的學生敘說自己的切身感受,通過個別學生的敘說來將班級中學生的思緒帶入一個美好、靜怡的田園生活。進而再引入海子的詩歌,為詩歌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前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以達到提前預熱的效果;在教授古文《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時,可以在對文章進行解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角色進行梳理,并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課文中的古人“活”起來,生動的展示在師生變遷。進而在這種自導自演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人物情感、性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試金石,同樣語文教學作為對學生開展語文理論知識傳授的主要科目,其教學工作的實施也離不開相應實踐工作的開展,以此來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起到很好的佐證、實踐說明的目的。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印象在增加實踐的基礎上更為深刻。如,在學習《竇娥冤》一文時,教師可以在生活化情境創建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針對文中的竇娥、蔡婆婆、張老兒、張驢兒、知府等人物性格、語言、行為等進行個別細致化研究,使學生能夠對冤案形成的前因后果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看到事件發生前后的各種因果關系。并引入當今社會各種蒙冤熱點事件,對竇娥蒙冤后的憤慨心情進行解析,從而組織學生對竇娥“三樁誓愿”目的進行集體討論。針對學生各種討論結果及意見,教師不要急于設置標準答案,而是要再次結合社會相關熱點事件分析,以此來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綜合各類真實事件的分析來理解竇娥當時的心情,從而得出其對于能夠沉冤昭雪的迫切希望。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改善語文教學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為增進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我們也需要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選擇,使其更貼近生活,更易于活躍課堂氛圍。為此,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注重教材中生活化教學內容的挖掘,善于利用課后思考和課后知識拓展部分的教學內容,并圍繞這些內容開展生活化教學。其次,要結合課程教學需要,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對于課文知識相關的視頻、圖片、文字、音樂等進行播放,以此在多感官刺激的基礎上充分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強化其對作者寫作意圖及情感的理解。最后,在對文章進行講解過程中,要加入作者寫作時代背景的介紹,使學生了解當時社會發展情況,以此來深化學生對文章主旨內容的理解。如,在講解《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教師要引入“三一八慘案”的整體介紹,從而得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一結論,歌頌無數青年才俊為實現中國和平穩定發展而勇于奉獻的精神。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對于生活化教學的內涵、意義以及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所帶來的改變等都有了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以新課改為導向,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的特點,將生活化教學理念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使語文課程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作用下,于課堂情境創設、活動組織、內容設置等方面均體現出生活化所帶來的樂趣。以此來促進新時期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