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
研學旅行是一種各地學校自發展開的,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心理特點和地理學科特色來進行的一種新型戶外教育[1]。
地理是一門常識性的學科,通過研學旅行,可以幫助學生近距離接觸當地的風土人情,了解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親身感受當地的交通、市場、人口、經濟政策等社會條件,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解讀。
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沿途所見,結合課本知識向學生講解其中的地理意義,將有高度概括性的知識點轉化為可視化的、可觸摸的、可理解的具體現象,增強學生的記憶和分析能力,同時教師也應善于引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舉一反三。有條件時,可以安排學生直接與農民、工人等社會從業人員進行交流對話,在研學旅行過程中也可直接參觀當地氣候監測站或者生態農業養殖園區等具有地理學習意義的場所,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地理思考維度,提高學生對當地區域的認知水平,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素養。
地理被稱為“文科里的理科學科”,就是因為地理更多地需要邏輯思維和整體思維,這也是很多學生認為地理學科學習難度大的原因[2]。
研學旅行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改變學生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解題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置身于整個地理系統中進行統籌思考的思維模式。研學旅行有利于學生加強整體聯想能力,加強邏輯思維中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有助于改善學生被標準答案所割裂的整體思維。
研學旅行的整體策劃需要與當地的人文和自然條件相結合,無論是出行時間、出行地點、出行路線都需要經過多方面的考量,既要考慮到人文方面的學習,也要考慮到自然地理系統是否能和課堂教學知識相結合,既要提升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和立意高度,又要避免形式主義所帶來流于表面等問題。
研學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遠離教條的、單方面的課堂教育灌輸,增加與自然、社會的親密互動,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來消化知識點,提升地理技能素養,所以研學旅行切忌游而不學,啟而不發。
教師在研學旅行中應該發揮充分的作用,做好相關的備課備案工作。
在研學旅行前期,要做好研學旅行戶外課堂的教學任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布置撰寫研學旅行的報告和學習心得的任務[3]。
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啟發式引導和實地教學的工作,在遇到與地理知識相關的情景及時啟發學生聯系課本,針對平時學生課堂上難以理解的重點難點進行旅行安排,同時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研學旅行是開放式的,不比在教室內的封閉環境,學生可能會發生脫離隊伍、走神、拒絕與老師互動等問題,都需要教師引導其回到正軌。
在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要做好旅行的歸納工作,包括學生的研學旅行報告和學習心得體悟的閱讀,包括研學旅行活動中發生的問題和優秀的經驗的總結歸納,以及研學旅行經驗的介紹與推廣,進一步豐富這項課程改革活動的內容。
學校是一個備受社會關注和保護的社會組織,社會各界對學生的校外活動都較為關心,因此在舉行研學旅行時,研學旅行的安全性和旅行背后的人文意義和社會影響也是組織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近期就發生過一起事件,某培訓機構組織學生“窮游”,一路搭便車前往云南大理,教師帶領數十個孩子在高速公路收費站上路堵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本身“窮游”是符合當下節能環保、健康樂活的時代潮流和精神的,但是身為教育者帶領學生上高速,除了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安全問題之外,其本身的錯誤示范給社會帶來的輿論問題更嚴重,如果教育者都無法做到以身作則、維護社會秩序,那會引發社會對教育機構公信力的擔憂。
因此教師在組織研學旅行時,除了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之外,還要考慮到研學旅行是否能起到正面示范,是否會引發社會公眾的憂慮和學生家長的不滿等等問題。
研學旅行是我國在素質教育的倡議下提出的新型教學活動,在我國還在探索期間,缺乏成熟的流程規范和完善的實踐經驗,但其本身能對學生帶來地理核心素養提升的意義是可以預見的,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最終能夠成為素質教育中重要的輔助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