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山西省呂梁經濟管理學校,山西 呂梁 033000)
職業學校的主要教育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與數量與國家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有直接的關聯。職業學校應當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及時更新思想觀念,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優勢,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但是,當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成為了中職院校的教學日常,學校在注重技能訓練的同時,對人文教育多有忽視,因此加強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是十分必要的,若不以人文素養為支撐,只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就會導致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發展,知識層面也更狹窄,無法與職業要求相適應,亦無法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適應。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生之間存在著許多的不同之處。許多中職生的文化課成績較差,語言文字的處理能力不強,語文基礎能力薄弱,甚至存在表達不清、理解不清的現象。還有一部分學生沉迷于游戲和網絡,很少有讀書的習慣,對語言的運用也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同時,中職生對文學常識知之甚少,有很多學生甚至沒有完整地閱讀過文學名著,更談不上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領會。
長期以來,在職業學校教育中,語文學科通常作為專業課的輔助學科存在,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語文教學只片面強調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局限于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導致語文教學變成了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使得學生喪失了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達不成語文教學的目標。
大部分職業院校認為職業教育就是突出學校的職業特色,將職業學校理解為為就業服務的學校,只注重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未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和長遠意義,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課程設置不合理,過于壓縮語文課程,或者將語文課程設置為學習日常應用文和專業課應用文的學科。由于語文教學與專業課沒有直接的聯系,有些職業學校就產生了語文教學浪費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的思想觀念。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自身的素養高低,會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優良,其不僅是教師建立良好威信的基礎,也是每個教師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條件。要想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人文教育,必然對于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建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視野,堅持以身作則、以人為本、敬業奉獻,心系每個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不斷充實自身的人文知識,將自己所教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為學生的發展開啟智慧,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另外還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共性,更關注各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想象,鼓勵學生開拓創新,讓每個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特長。
在中職語文學科中滲透人文教育,本身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準確把控教材中的育人點,有效培植學生的人文精神。比如在《離騷》這一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文章中深切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壯志難酬和難以壓抑的激情,但始終不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意象的運用,都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用,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底蘊。那么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來理解文章的藝術魅力,真正實現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
語文活動課程作為一個重要問題,這對于弘揚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的,因此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比如在《雷雨》、《竇娥冤》等情節性較強的文章學習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知識學習和自身的興趣相結合,從而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相關的活動中,有效認識自身,并了解他人,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將一些經典文章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以多樣的形式,潛移默化的注入到學生心中,以此更好的推進學生的發展。
一直以來,語文都是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從語文在所有學科中所占的比例就能看出來。語文教學在職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職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