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宇
(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目前我國發展已進入了新的時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片面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現在人們不再注重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而是,更加注重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七大戰略其一,黨和國家逐漸所關注的問題是鄉村的振興。在很早以前,西方國家就開始注意農村的發展情況,且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了城鄉之間生態失衡的原因。經過馬克思那時候對農村本質的專研與探討,充分說明我國進行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必然性。
三農問題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它不僅與國家發展戰略選擇有關,而且與當時國際及國內歷史條件都密不可分。解決三農問題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只有農民富有起來,國家才能富有;農民的生活安定了,國家才能安定。
一直以來,我國的工業發展速度遠超過農業。城市經濟以現代化工業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小農生產為主,讓很大一部分資源流向城市,長此以往,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會逐漸加大,從表面看,鄉村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處于次要地位,造成了很多問題:農業是一部分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的原料供給者,農業在原料供應過程中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隨著工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市場對農業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烈,并且農業是重要的出口物資,其儲存量也常出現供不應求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對整個國民經濟有很大影響,且對經濟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黨的十八大提出,計劃到2020年讓社會千家萬戶都達到小康水平,實現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要讓社會各界都達到小康水平。目前離實現小康社會不僅時間緊迫而且任務非常繁重。農村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軟肋,農村中有繁多而沉重的工作。只有農村達到小康,才是真正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是農業創新的基礎,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層農業的科學技術得不到有效的推廣,科技人才流向城市,小范圍的農業生產,其水平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運用相互不匹配,不能讓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發揮其作用,農民不僅素質低而且每年的收入也低,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引進更先進的技術以及設備。所以我們要對技術的開發以及人才的培養予以高度重視,技術人才的增加,經濟水平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節約資源且提高產量。
建設現代化農業是開展生態農業的一種新方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首要條件,“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的三大體系,完善農業并且對制度予以肯定和維護,讓現代農業體系更加完善,城市與鄉村融為一體得以實現。支持農民擴大農業的生產規模,并與工業以及其他產業合作,實現流水線的生產過程,讓其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規模化的提高,讓高質量的食物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之上,帶動人們進入發家致富的快速通道,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們建設的新農村自然環境要好,新農村的發展就是讓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表示社會關系和生產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表現形式,“只要有生產,在一定范圍之內,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發生一定的關系,人類對自然界必然造成一定的影響”,人類對大自然所產生的影響有傳遞性,也就是說它會傳遞給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的后代要在我們遺留下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生產關系。
我國現在的農村發展沒有較為合理且較全面的長遠發展計劃,地域發展出現不均衡的現象,缺少具有組織能力的工作人員。在不同的地方,要根據當地條件建設特色新農村,在東、中、西部要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建設新農村的工作放在不同的側重點上,讓健康的環境以及平衡的生態來帶動農村的健康發展,從而在人類和自然環境協調、健康的發展關系中來實施鄉村振興。
目前國家開始注重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提高農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2016年農民的教育類消費指數雖然上升,但還低于城市居民,充分說明農民受到各種因數的影響,自身的文化素質依然很低,政府的工作不到位,所以在生產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很難處理。
黨的十九大特別強調帶領人民過上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們國家奮斗的目標,這充分說明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民生是黨的一切工作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