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琪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是1997年刑法增設的罪名,1979年刑法和單行刑法均沒有規定此罪名。本罪侵犯的客體是經營者的商業信譽權、商品聲譽權和市場的公平競爭機制。經營者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不僅與經營者在市場中的形象有關,而且與其經濟利益直接相關,影響其市場競爭力水平?,F實案例中案件復雜多樣,在對本罪的具體認定上,仍有很多細節需要予以厘清。
所謂捏造,是指它是憑空而且不符合實際情況,對競爭對手不利的事實。對于捏造全部事實的情形,自然可以構成本罪的“捏造事實”,但對于部分捏造、在原有事實上添油加醋、歪曲夸大部分事實的情形應該如何認定呢?
一種意見認為,捏造是指虛假的、杜撰、也就是說,它們是無中生有的,是憑空編造的;其他意見認為,捏造除包括全部虛假事實,也包括惡意歪曲部分事實或者虛構部分事實。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因為不論是捏造全部事實亦或是捏造部分事實、添油加醋、歪曲夸大,兩者通過散布之后均可能實現行為人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無論是“捏造小部分事實”還是“僅是夸大了部分事實”的情形,只要達到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都具有可罰性。
所謂“捏造事實”指編造與事實完全不符、不存在的事實,并且是事實描述。它應該限于“事實判斷”,不應包括“價值判斷”。譬如,A公開評論某藥是假藥,會害人命。這就是對“事實”的描述,如若是編造的,則屬于“捏造事實”。再如,B公開評論某藥沒有用。此可能僅是言論批評,其有權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不存在捏造事實的情節。這一點無論是在刑法理論中,亦或是司法實務界,都可達成一致。然而,問題是,在言論批評與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界分上仍然難以涇渭分明。筆者認為應根據具體案情進行分析。首先從客觀實際出發,商品是否存在是偽劣商品或存在瑕疵,如若言論與實際相符,則不存在“捏造事實”。至于發表言論者本身是不是存在損害其商譽的目的,不在違法階層討論,其不存在損害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罪的實行行為,不具有該當性。其次,從常識判斷角度出發。如果一般人僅從商品的宣傳,進行科學推理就可得出商品夸大宣傳的結論,再對此進行評論。因此,在具體案件的判定中,仍需結合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界定分析。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首先,行為人知道他正在編造事實,或者他散布的信息是不真實的,是不利于他人的。再是行為人希望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
有一種觀點認為本罪的“故意”僅指直接故意,即積極追求達到損害他人商譽的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主觀目的不僅是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及過失。間接故意表明知道自己捏造事實并予以傳播不可避免地會損害他人的商譽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過失指主觀上不存在損害他人商譽的目的,也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會導致損害結果。筆者認為,行為的主觀目的應是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不包括過失。因為過失指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不負責任地講一些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話,甚至向有關部門、新聞單位反映了內容失實的情況等。雖然客觀上,該行為也損害了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但由于其不具有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目的,因此,不構成犯罪。但是,并不排除行為人有其他動機,如忌妒、泄憤報復等其他動機,特定的動機不是構成本罪必要構成條件,不影響定罪。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為,必須是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這里提到的其他嚴重情節,是指行為人在捏造并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過程中的除重大損失以外的嚴重情節,例如,多次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因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被有關主管部門處罰后又實施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為;虛構并散布的虛偽事實廣泛傳播,并在市場范圍內對其口碑造成影響等各種情形。這些損失有多種形式,其中一些可以直接計算,而其他形式只能通過評估來估算。在確定此罪時,應結合案件的整個事實來具體認定損害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行為是否已造成重大損失。
本文從“捏造事實”的界定、“重大損失”的理解、主觀目的的認定三方面對損害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罪的司法認定進行了剖析。盡管法律已有明確規定,但在具體案件的法律適用下,司法實踐中難以避免出現爭議,對于本罪的認定應有更為統一具體的標準和解釋,為避免在同一案件中出現不同的司法判決,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造成沖擊。本文簡要分析了確定損害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罪,以期有利于理論研究及司法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