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嫻
(蘭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列寧的宗教觀,深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影響,其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理論溯源。但由于當時俄國封建專制制度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使得其對宗教的批判相比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的批判更為徹底和直接。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深受封建宗教傳統的影響,致使東正教會與資產階級勾結抵制無產階級革命。1905年,列寧撰寫了《社會主義和宗教》,對東正教會與資產階級勾結抵制無產階級革命以及無產階級革命與宗教的關系作了詳細的闡述。1907年,俄國出現了一些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派別,神秘主義再次滋生,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列寧寫了大量有關民族宗教問題的文章。俄國十月革命期間,其又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宗教問題的方針政策,形成了具有俄國特色的宗教觀。
列寧宗教觀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被統治階級由于無力同統治階級搏斗,于是就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天堂。這是階級社會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在《社會主義和宗教》中,列寧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是一種精神上的劣質酒”[1],他強調宗教是統治階級維持統治秩序的精神工具,宗教還教導人們要在人間受苦,以換來生的幸福。
列寧在《社會主義和宗教》中闡明,對于無產階級政黨而言,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1]無產階級政黨在思想上領導人民群眾,首先就要同宗教作斗爭,其反對一切利用宗教來壓迫人民的行為。列寧在《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中再一次表明,社會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就是要把宗教當成黨的事情。[2]
首先,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俄國本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在俄國進行無產階級斗爭,就要教會與國家、學校分離。而且,國家不會出資供養宗教的教士,也不會資助任何一個宗教。
其次,實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告貧困農民》中,列寧指出:“一切宗教,一切教會,在法律面前應該一律平等”[3]。他在《社會主義和宗教》中也明確指出這一觀點。
最后,實行對人民群眾無神論教育的政策。對于宗教,決不能任其發展,對人民群眾必須做無神論宣傳教育工作。在《社會主義和宗教》中,列寧強調,對人民群眾進行無神論宣傳的工作之一就是出版科學書籍。[1]無產階級政黨要借助書刊、言論等思想武器與宗教迷霧進行斗爭,要堅持不懈地讓勞動群眾在思想上擺脫宗教的束縛,以此來提高群眾覺悟,但同時要考慮到信教群眾的感情,避免激化社會矛盾。
列寧宗教觀為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和人民群眾對待宗教和處理宗教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當時俄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我們黨在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宗教問題具有參考和借鑒價值。
首先,我們黨基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列寧宗教觀,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理論體系,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同時,我們黨提出處理我國宗教問題需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對于我們黨和國家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推進宗教工作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其次,我們黨合理繼承并借鑒列寧提出的“政教分離原則”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其對于推動我國社會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