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鵬 李 晶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還不夠,2.3%的同學表示聽說過不了解;0.63%的同學表示加強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非必須的;0.84%的同學認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不必要;這說明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和內涵認識不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的主要是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調查發現,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出現了知行不一的現象。大學生對其內容和內涵是認同的,但是在具體行為上,面臨抉擇時,會出現一些相悖的行為。態度在理論上對行為有著很強的指導,但行為的產生還會受到具體情景和認知水平的影響。由于不良的社會現象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雖在情感上認同,但在行為上出現了偏差。比如“扶不扶”的社會現象,很多人認為應該去扶,但是由于出現了被訛詐情況,導致很多人在“扶不扶”的問題上猶豫,從而造成行為偏差。
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育過程中促進培育方式多元化,一方面,促進教育內容的日常生活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源于生活實踐,24字凝練精準。它是抽象的,理論化的闡釋往往給人一種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感覺;它又是具體的,融匯于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青年學生價值觀教育應該從點滴出發,以點帶面,讓他們去用心感受,強化可操作性,把抽象的理論還原到學生生活的點滴。另一方面,促進教育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要立足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以往的“灌輸”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全過程,創造相互信賴的氛圍,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知識和情感達到高度統一。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縱深發展,為各種價值觀的傳播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在現代社會,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和信奉各種理論體系,各種理論潛移默化的對人們的價值理念產生影響,面對多元價值觀,學生產生了困惑和迷茫,使原有的價值判斷標準變得越來越模糊,大大弱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無疑增加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育難度。國際合作辦學是改革開放后出現辦學模式,其顯著特點為跨文化辦學,是中外文化和價值理念交匯的地方,在國內學習一定年限,可去合作的外方院校學習。這類高校往往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理念,無形中滲透著西方意識形態,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去外方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價值理念、思想意識等異質文化對學生原有價值觀帶來極大的挑戰,沖擊著原有的政治信仰與愛國主義情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高校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承擔著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任務,引領并規范著社會價值標準。課堂是開展價值觀認同培養的第一載體,在固定的地點,由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課程內容,效率較高。課堂傳授是高校開展價值觀認同培育主要途徑,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視。但從調查中發現,它的主渠道地位不容置疑,其實效性卻有待商榷,根據數據分析,課堂教育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其效果不佳。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最基本的就是對其內容和內涵的認知,把握其要義。調查發現,各高校很重視其認同培養,往往通過思政課教學展開,成為主要方式。課堂教學往往以“說教”和“灌輸”等方式開展價值觀教育,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空談理論,教師直接將是非標準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在表面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卻忽視學生的主動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理論本身就很抽象、乏味,如果不采用適當的方法,僅僅一味地說教,敷衍了事,難以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充滿抵制情緒。理論灌輸是必要的,但要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對每項內容進行解釋說明,通過生動的案例,向大家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學生也易接受,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大學生對其內容、內涵的把握,更要強調學生踐行的自覺性,也就是實踐認同。在大學生價值觀認同培養過程中,在加強理論灌輸的過程中,積極搭建實踐平臺,比如每年開展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動員廣大學生積極深入農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搭建平臺,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踐行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踐行認同。在搭建實踐平臺過程中,要科學合理的將核心價值觀融進實踐活動中去,盡量保證活動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其中實踐基地是比較固定,能夠長期實踐的平臺,特別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幫扶對象要在一定時間內固定,不能換的太頻繁,這樣有利于志愿服務的效果,也有利于形成固定實踐平臺。通過不斷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踐行認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強調了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并且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要重視教育環境的重要性,通過不斷優化,凈化教育環境,形成濃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氛圍。教育環境主要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環境,需要三方協力,才能夠創造和諧環境。社會教育環境也可稱為社會風氣,從調查發現中,普遍認為不良社會風氣動搖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扶不扶”等現象嚴重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同時不斷沖擊著學校教育效果。社會不良現象與學生學習內容相悖,導致學生內心發生沖突,看到的直觀現象對學生內心產生的影響往往大于抽象的理論學習。這就需要政府不斷進行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在校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學校教育環境主要強調校園文化建設,我們經常聽到“農大人”、“鄭大人”,這就是各高校形成了獨有的校園文化,并在學生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而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三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主要以言行長期影響著子女,時刻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父母的價值觀、家庭環境、家風家訓等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造成影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過程中,凝聚教育者合力,豐富教育載體,加強家校聯合,提升培養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