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麗穎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和重點研究的焦點問題,是一切高校教育的根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得到了不斷加強。信息化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意識觀念層面的教育工作更應審時順勢,緊跟信息技術時代的意識形態發展方向,有效融合時代發展的產物,開辟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新形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思想政治觀念。
信息時代,以手機和互聯網為典型代表的現代信息媒介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方式。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能夠接受和理解吸收的教育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現代信息媒介的高速發展和融合滲透,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是現代信息媒介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廣泛接觸性和隱匿性等特征,能夠實現各種信息的實時動態傳輸和即時聯系,自主發聲、彼此互動。而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基于教師的單向說教和知識灌輸,缺乏靶向性和精準性,容易導致監管不力的不良后果;二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其傳播的不可控性容易造成對高校大學生思想發展的負面影響。互聯網是一個包含海量豐富信息的平臺,其中不乏負面消極的信息元素,其傳播的不可控性很容易造成大學時期學生思想的誤導和方向的迷失;三是現代信息媒介環境呼吁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凸顯乏力。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具有典型的權威性和單一性,是建立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基礎上的。隨著高校對分享體驗教學的重視,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很難再接受,尤其對于部分有個性的學生來說,更是很難達到其預期效果;四是從教育工作者本身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現代信息媒介的適應問題也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都具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學歷。但對于日新月異的信息媒介和互聯網環境,則不一定能夠較快的適應和熟練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難以通過新媒介、新技術實現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無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育人的教學效果。
首先,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必須基于學校層面不斷加強高校校園的軟環境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媒介全面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隨著國家對高校網絡建設的大力支持,大學生對現代信息工具的使用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在此背景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構建適合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軟環境,大力開發如微信平臺、論壇APP等網絡渠道,基于全環境育人理念不斷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吸引高校大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大學生思想的感染,以互聯網思維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應堅守教育本性,以創新思維激發高校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本性即初心,教育的本性在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深入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尤其面臨新時期各種外來思潮的沖擊和各種負面消極信息的影響,首先不能迷失自我,要堅守黨性師德,做到求“新”不變心,再積極主動地適應新時代、新環境,面臨新問題的時候能夠直面現實,主動謀求新發展,善用互聯網思維打破傳統的單一的教育思維,能夠主動的求變求新,以自我革新的理念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精準發力學生個體深層次的需求和多樣化的需求,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
最后,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育能力和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的根本要求?,F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創新必須注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個人對于新信息媒介和新技術的掌握運用能力,使其更能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革新。這就要求從管理層面應不斷加強對高校思政教師的技術培訓,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