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蘭州市八十四中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教師必須重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需要在思想上端正辦學、教學態度,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根據初中生具體興趣需求,對教育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從而保證教育效果更加顯著,促進初中生在今后的成長領域實現更好的發展。
在初中教育領域,學校積極開展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1]。要知道,初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在性格上比較獨立和自我,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叛逆情緒。在該階段加強初中生的心理教育,能夠端正初中生心理態度,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降低學生的叛逆情緒,讓學生能夠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各項困難和挑戰。同時,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規范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有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必須針對初中生群體重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在初中教育領域,學校有必要針對初中生具體心理表現,開設心理教育課程[2]。讓初中生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教育,進一步規范初中生的心理品格。首先,學校需要專門引進心理教師,負責心理教育課程的開發,以及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其次,學校需要重視心理教育課程內容合理開發與整合。針對學生所呈現的心理問題和情感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的發掘教育內容,從而保證心理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比如說,針對初中生的早戀問題,學校可以合理發掘與兩性相關的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此時期的情感,合理地處理與異性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需要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進行更新與完善。根據學生具體興趣需求,積極組織情境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等全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趣味、生動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情感共鳴。
針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務必重點要求教師重點加強學生情感關懷和心理疏導。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關心和疏導下,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強化學生心理素質,健全學生心理品格。首先,作為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活動當中,需要針對學生情感需求,給予學生一定的情感關心和幫助。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規范學生心理素質。同時,班主任需要認真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針對學生的反常行為進行全面調查與了解。并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了解學生在生活中和學習中面對的困難,并提供一定的幫助,讓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參與各項學習活動,規范學生學習品質。
在初中教育工作當中,學校需要本著多學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原則,對各個學科的教育目標進行調整。要求教師在組織學科教學活動時,需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感需求,合理滲透心理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程的過程中,也能夠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比如說,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合理滲透心理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初中教育領域,學校需要積極貫徹家校合作理念,由教師和家長一起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3]。首先,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做好溝通,在教育思想上達成一致。之后,教師需要與學生家長協調配合,共同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規范管理,并且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真實的情感需求,并以此為依據,對心理疏導方式進行優化和創新。讓學生在家長的情感引導下,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格,讓學生能夠勇敢的面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
綜上,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初中生的心理表現和情感訴求,不斷更新教育方法。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加強情感關懷和心理疏導,多學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貫徹家校合作理念等多種方法,構建完善的心理教育體系,為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全面提升初中生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