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鵑 熊 蕊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南昌校區,江西 南昌 331700)
關聯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在Grice交際理論與會話含義理論基礎上所闡釋的,目的是通過了解交流雙方的心理機制,解釋說話雙方的交際方式。他們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明示即語言發出者的交際行為,推理即指語言接受者為了識別發出者所表達的信息而發生的交際行為。語言接受者需根據發出者的明示行為,抓住有效信息,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推理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獲取最大關聯。
作為一個特殊的明示—推理的交際過程,翻譯在原作者、譯者和目標語讀者三者之間進行。首先是譯者對原文的推理過程,之后是譯者對目標讀者進行明示表達,最后譯文讀者對譯者明示信息所隱含的暗示意義進行推理。譯者首先通過具體語境進行認知推理,找到最佳關聯,然后結合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進行能體現原文交際意圖的翻譯。本文以唐詩《錦瑟》的王玉書譯本為例,根據關聯理論,找到更好的翻譯策略,探討其對翻譯的指導作用。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關聯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語境包括詞語信息、百科信息和邏輯信息。詞語信息是雙方交流的基礎。百科信息是指關于世界的一切概念和信念的知識。邏輯信息是指人的認知和推理能力。
本詩借瑟隱題。主題是“悼亡”和“自傷”。詩人一生坎坷,借用多種典故。使用比興,傳達深思。讀者根據這些典故背后所蘊含的百科信息得到詞語信息,結合當時背景進行推理,根據語境進行認知體驗,得出邏輯信息。
說話者明示行為背后的交際意圖是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信息意圖是說話人讓一系列設想對聽話人顯現的意圖;交際意圖是讓說話人有這個信息意圖的事實互顯給交際雙方的意圖。
《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此時李商隱罷官閑居,不久病故。詩的大致內容是回憶往事,比興和意象的使用,體現出作者感嘆年華和生命的交際意圖。
參與交際過程的雙方會自動追求最佳關聯。詩中的典故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恍惚和迷惘、寂寥溫暖朦朧的歡樂,調動了讀者的情感。比興和象征的使用,更加突出這些象征,讓讀者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年華的易逝,達到最佳關聯。
翻譯本身是一種明示—推理交際,而交際的成功是其第一目的。作者通過自己預設一系列信息,傳遞給目標讀者。而譯者則是通過翻譯手段,將其傳遞給譯文讀者。因此,對譯者來說,必須了解原文的交際意圖,才能將其所預設的信息準確的傳達給譯文讀者。才能保證原文所要表達的表層含義及深層含義,傳達作者的認知目的,實現最佳關聯。
The Zither
On the pretty zither there chance to b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with its supporters to my past years me brings.
In morning dream Zhuang Zhou thought himself a butterfly;
Emperor Wang expressed his spring grief through cuckoo’s cry.
In the vast moonlit sea,the mermaid’s tears turn out pearls;
In the hot sunshine,the jade in Blue Field spreads smoke curls.
Are these strong feelings only to be later recalled?
At the very first they were felt,one must have been galled.(王玉書譯)
首聯總起,引出對美好青春的追憶。但美景不長,使讀者萌生惆悵之感。“無端”表達一種未知的概念,“chance”能體現此感。泰帝與素女的典故暗示自己與眾不同,是得天獨厚之才。“一弦一柱”,追憶的是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時光。“my past years me brings”突出了“我”這個主體,將作者對自己的感傷有效傳達給譯文讀者。
頷聯的上句引用莊周夢蝶的典故。下句引用望帝不幸國破身忘,死亡后,其靈魂變為子規(杜鵑鳥),在暮春的時候啼血哀鳴的傳說。此聯有迷失、離去之意,包涵著美好虛緲的夢境,體現詩人的悲感和冤憤。“thought”能表現出這種迷失的情境。第二句中的“春心”與杜鵑的悲鳴聯結在一起,實際上包含了傷春、春恨之感。傷春在李詩中,多指憂國傷時、感傷身世。“spring grief”能傳達原詩中表達悲慟的交際意圖。在我國文學的意象中,“杜鵑”象征著悲涼,但在英文中,“cuckoo”有瘋狂和愚笨的意思,可能會使缺乏百科信息的譯本讀者產生困惑。為保證目標語的讀者能精準體會詩人的信息意圖,譯者最好將“cuckoo”改譯為在西方文化中有悲傷象征的鳥。
頸聯前一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珍珠在蚌里孕育而生,而蚌是在海里生長的。一般來說,蚌是緊閉的,但是在月亮明亮的夜晚,它們會朝著月亮打開,使珍珠得到滋養。珍珠得到月亮的滋養,能保持光瑩。傳說中,鮫人的眼淚可以變成珍珠。在此,詩人用眼淚比做珍珠。在李商隱眼中,此句境界高曠皓凈、凄寒孤寂,帶有一種復雜的難言悵惘之感。譯文中“mermaid”能保證原文信息的傳達。后一句中藍田是產玉之地。產玉的地方,通常來說都有玉氣。玉氣繚繞,給人一種美好之感,但這種感覺卻難以把握。譯文中“hot”和“smoke”會破壞原文美好氛圍的認知語境,給譯文讀者帶來一種煩躁之感,“spread”的使用能夠有效傳達出原詩中玉氣的彌漫的認知語境。
尾聯中“此情”與詩句首聯的“年華”進行呼應,體現惘然若失之情,再一次傳達出對年華和生命感嘆的交際意圖。譯文的“strong feelings”、“only”和“recalled”可有效傳達出作者對時光追憶的悲涼之感。
原詩是七言律詩,押韻為“年”、“鵑”、“煙”、“然”中“an”音,使得詩歌顯得延長,加重了惆悵的交際意圖。譯文押尾韻:“strings”和“brings”,“butterfly”和“cry”,“pearls”和“curls”,“recalled”和“galled”,多使用長音,傳達原詩惆悵感傷之情,是原詩交際意圖和認知語境的體現,使譯文讀者感受到悲傷,達到最佳關聯。
翻譯好詩歌需要我們結合兩種語言具體的認知語境,把握好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進行認知推理分析,力求尋求最佳關聯,實踐好明示—推理過程,有效傳達原詩的精神和風格,實現最佳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