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嫻
(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關于費爾巴哈提綱》這篇著作不長,僅有1500字,而且只是馬克思所寫的一個提綱式筆記,但是它卻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是建立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重要著作。恩格斯也曾對其進行高度評價。確實,在這篇著作中,馬克思通過批判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實踐觀,從而確立了新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從前的舊唯物主義均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認識并正確地認識物質,但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只需通過感性的直觀便可。馬克思對其進行批判,在《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也就是說,在舊唯物主義看來,主體在認識客體時無須人的實踐參與,二者的關系只是簡單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否定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猶如人照鏡子般的簡單而直觀的反映。這也就可以看出舊唯物主義是不懂得實踐所具有的意義,因此也就無法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以及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
除此之外,馬克思還對費爾巴哈的實踐觀進行批判。他在《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1]也就是說,費爾巴哈想要研究客觀的世界,不再像唯心主義(尤其是黑格爾)那樣研究絕對觀念,但是他沒有正確地理解人的活動,沒有把人的這種活動當成是一種感性的活動,一種對象性的活動,一種客觀的活動,一種現實的活動,也就是真正的實踐。在他眼里理論活動就是人的活動,實踐就是猶太人的經商牟利活動。這也就充分說明費爾巴哈并沒有真正地理解實踐的內涵,因此也就無法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以及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世間萬物均是由意識能動地創造出來的。例如,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主義者會有如此看法,究其原因,就是將實踐看成是精神的活動。因此,馬克思對其進行批判,在《提綱》中指出:“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也就是說,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相反,其夸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把意識看作不受客觀世界約束,并且能夠創造一切的能動性主體,把人的活動理解成是精神的活動。沒有意識到主體在認識現實世界的過程中,實踐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的基礎,脫離了人的實踐,一切的認識都將缺乏源頭,所謂的認識也就缺乏真理性。這也可以看出唯心主義不懂得何為實踐,因此也就無法認識客觀世界以及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
馬克思在對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實踐觀進行批判之后,便以新的思維方式系統而全面地解釋了實踐的真正內涵,進而確立了新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在通過對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實踐觀進行批判之后指出,他們均不能理解何為實踐。因此,他在《提綱》中提出了實踐的真正內涵——實踐是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會提出此觀點主要是因為其在對舊唯物主義及唯心主義的批判中,深刻地認識到人是感性活動的承擔者,因此,人的活動是感性的活動。而且,在《提綱》中,他認為實踐可以等同于人的感性的活動,表達了實踐的現實性和感性,這也就充分說明了實踐是人的感性的活動。同時,他也在《提綱》中指出,人的活動是一種對象性的活動,而實踐又是等同于人的活動,所以,實踐也即是人的對象性活動。由此可知,馬克思在《提綱》中通過批判后指出:實踐就是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
馬克思在《提綱》中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關于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進行了批判,認為其都是脫離了人的實踐去認識現實世界,因而都是無法說明人應如何認識及正確地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舊唯物主義在認識客觀世界時只是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從人的客觀的實踐活動的角度去理解;唯心主義只是從意識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認為無須人的實踐參與;費爾巴哈在研究客觀世界的時候,認為只需要通過人的理論活動即可,同樣也是脫離了人的實踐,因而都無法正確的認識現實世界。因此,馬克思在《提綱》中通過批判后指出:實踐是聯系主體與客體的重要介質,主體在認識現實世界時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沒有實踐就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也正是因為實踐,認識的產生與發展才有了可能。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2]。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認識的問題應理解為實踐的問題來看,人的思維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要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得到正確地檢驗。舊哲學由于不懂得何為實踐,所以尋找的真理標準觀往往是錯誤的,都沒有跳出理論、意識的范圍去討論思維是否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就猶如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因而,馬克思《提綱》中通過批判后指出:真理即正確反映客觀現實的認識,是主觀思維和客觀實際相符合、相一致的。人類的認識能否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不應從理論的范疇去解決,而應由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實踐來完成。只有跳出理論的范疇,人的認識才能通過實踐得到正確地檢驗。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人們能夠去證明思維是否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唯有通過實踐,人們的認識才能將越來越接近思維的此岸性。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舊唯物主義由于不懂得何為實踐以及實踐所具有的意義,所以不明白環境和教育是如何對人起改變作用的,更不了解人可以通過實踐去改變客觀環境,因而也就看不到實踐對人類社會歷史的作用,只能用人道主義或者抽象的人性論解釋人類社會歷史,進而陷入了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同時,也在《提綱》中特別指出,費爾巴哈由于不懂得實踐的作用,因而在宗教觀以及人的本質問題上都陷入了唯心主義,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唯心史觀。從中可以看出,舊唯物主義由于不懂得實踐的意義,都陷入了唯心史觀,因而不懂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動力源自哪里,無法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因此,馬克思在《提綱》中通過批判指出:人類社會通過實踐從自然界分離得以產生和發展,沒有實踐人類社會歷史將不復存在。因此,實踐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產生和發展的動力,人類社會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實踐的歷史。所以,實踐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