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彬
(哈爾濱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各方面的人才,要使人才真正為社會主義事業所用,就要在思想政治方面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中國具有古老而又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樣巨大的文化內涵也貫穿于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觀念不斷進步,中國不得不面向世界,向其他同我國文化背景相似的國家進行比較學習,從差異中總結可取之處。新加坡獨立之后,不斷開展現代化建設,盡管其與中國的社會制度不同,究其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地理因素,總結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中國可以對其進一步豐富完善。
新加坡思政教育目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是國家要培養每一個公民對一個統一的國家,達成共同的認識,對本國形成歸屬認同感。一個移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想要發展壯大,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培養人民對于整個國家認同感對其十分重要,因此,新加坡政府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口號,將人民和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從個人層面,樹立道德意識、培養自覺自律的社會公民。通過日常的交往生活,讓公民在生活實踐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豐富文化內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得每個公民自然而然的掌握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從而在根本上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于國家的認同感。
中國思政教育一直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基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對于各大高校來說,思政教育要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所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才培養為根本目標。總的來說,我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信念、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斷奮斗。
新加坡開展思政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理論灌輸主要體現在小學、中學階段開設公共課程,培養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對個人行為和道德品行的正確認識,對學生進行廣泛的宗教文化教育。隱性教育也就是我們說的將教育融入生活,新加坡的課堂上更多的加強了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知世界、認識社會、承擔社會責任,自1990年開始,新加坡政府為了讓學生走進生活,從做中學,開展了社區服務計劃。也是這樣的接近生活,使得學生自然而然的在社會中學習。新加坡的教育方法與西方教育方法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屬于其特有的教育方法體系,如文化傳遞法、價值澄清法、移情訓練法等。
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樣也包括灌輸式教育和隱性教育,但是在中國前者居多,在小學、中學、大學中更多的是對于理論進行灌輸,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成熟,從國家層面更多的將目光投入到教育之中,以中國高校為例,各大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培訓活動,在授課評比和觀摩的過程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例如:理論教育方法,也就是將正確的理論進行組織,通過課堂講解傳授給學生們;疏導教育方法,也就是在學生遇到難題時,并不是急于告訴學生如何解決,取而代之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加以引導,使得學生以一種較為健康的心態解決問題;榜樣教育方法,也就是樹立道德榜樣,通過向榜樣學習,豐富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實踐教育法,開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志愿服務活動和勤工儉學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道德評判和自我教育。
新加坡進行思政教育其教育部為不同年級從不同角度設置了各種重點課程,如公民與道德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活動課程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確立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品質良好的有用人才。課程內容的側重點隨著年級的變化而變化,以小學為例,《公民與道德》課程涵蓋了五大主題(個人、家庭、社會、學校、國家)從一年級開始對應每個主題,依次遞進。中學的課程涉及了七大主題,國家還分別制定了具體要求,規定了十個方面、二十八個德育目標,使得學校教材的內容遵循著傳統道德觀念,對學生進行有關社會、生活準則、道德責任、種族和諧,以及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等方面的教育,按嚴密的、循序漸進的邏輯結構從個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擴展。
中國開展思政教育課同樣也是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階段進行劃分,中國思政教育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本內容,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并與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教育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教育學生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會知法、守法、用法。
意識形態方面的建設,需要國家在全方位的把控和領導,新加坡的公民思政教育從目標、方式、內容,都是通過國家來統一規劃的。新加坡的思政教育,無論是在實施各階段思政教育工作,還是從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方面,都離不開新加坡政府的領導。對于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來說,只有堅持黨對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的統籌協調,才能真正構建環環相扣的思政教育體系。盡管兩國的國家性質不同,但新加坡政府始終引導著國民思政教育的方向,是值得中國學習之處。
通過教育內容、教育目標的對比,不難看出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模糊,小學、中學、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工作沒能做到合理的過渡。新加坡的培養目標從國家和個人兩個層面進行劃分,又將個人層面劃分為各個階段的微觀培養目標,與新加坡相同,中國思想政治目標也并不是作為個體而孤立存在的,更是應該注意銜接過渡,把握宏觀目標大方向的同時,更應該將細化的微觀目標整體規劃,完善過渡的過程,讓國民在每一階段完成階段性目標的同時,為下一步做準備。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不論是在什么階段,都會組織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交往中培養社會成員的品德和行為,其社會實踐并未流于形式,而中國對于社會實踐方面的活動,一般都是在大學中才會有所涉及,并且學生目的性更傾向于完成作業或者是取得榮譽,部分高校內社會實踐活動比較少,組織承辦有質量、有保障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較低,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也缺少老師或者是負責人的有效指導,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完成度相對低。應發揮社會作用,為學校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校也應重視每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實踐過程中的引導,真正的達到將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與現實生活中的身體力行有機結合起來。
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只靠學校或者只靠家庭就可以完成的,辦好教育事業,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構建思政教育網絡,應以學校為紐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多位一體”的綜合教育體系,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使各個責任主體共同承擔,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