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鳴遙
(遼寧文化藝術學校,遼寧 沈陽 110101)
在舞蹈的眾多起源說中,宗教說是無可非議的。同時宗教與舞蹈屬于文化中的精神層面,兩者間惺惺相惜,在相互影響下發展,有共性也有個性的差異。當今舞蹈藝術種類復雜多樣,其實我們看到的許多舞蹈形式起點都在宗教,比如我們熟知的蒙古族宗教舞蹈“安代”等。宗教舞蹈與宗教活動息息相關,能夠反映宗教思想,同時起到傳播宗教文化和教義的作用,兼具舞蹈與宗教的屬性。藏傳佛教舞蹈“羌姆”到蒙古族藏傳佛教“查瑪”的演化說明了其文化的包容性與多樣性,這種演化的過程是民族文化融合與交流的結果。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與衍生性特征。
提到“羌姆”不能不提的就是“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屬于中國佛教的一支,傳入西藏地區后與當地原始苯教相結合而成的,屬“大乘佛教。”由于當時苯教在西藏地區勢力很大,佛教傳入后在西藏并沒有太大的發展,直到蓮華生大師的到來,才使得佛教發展起來,他將佛、笨兩教相結合,留下了許多苯教的儀式,使佛教具備了地方特色,遂為廣大西藏群眾接受,這種西藏化了的佛教即為藏傳佛教,為了弘揚教義并在寺廟內舉行的宗教舞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藏傳佛教舞蹈。
“羌姆”是藏傳佛教寺廟舞蹈,于8世紀蓮華生大師創建桑耶寺時代。“羌姆”一詞是藏語對喇嘛寺廟舞蹈的統稱,意為“舞”,后來成為專指驅鬼,敬神的宗教舞蹈。桑耶寺開光之時,蓮華生將藏地土風舞與佛教經義相融合,編成羌姆。此后,隨著時間的推演和文化意識形態的演進,經過各類不同教派的改進和加工逐漸具有規模,并在固定的宗教節日里表演。但表演程式內容與所扮演的神靈因地區與教派和寺廟的不同,有所差異。羌姆的表演與鼓和樂同時進行,強調舞者下身肢體的控制和不同的舞姿造型,突出跳躍的穩和形態變換的緩。表演內容與佛經中的故事有關,具有情節性。
在我看來“羌姆”是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衍生出來的一種舞蹈形式,它更多的功能是為了宣傳教義與道法,據考察了解,其根本是以表演(舞)為外在的形式,以金剛乘修供為內在的內容。在上述所談論的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具有多樣性,它具體體現在宗教文化和舞蹈文化上;不同的文化類型,不同的文化形式;同時文化也具有衍生性特征,也就是指從一主體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另一種文化形態。而藏傳佛教舞蹈“羌姆”則是最好的證明。
“查瑪”是蒙古族藏傳佛教寺廟舞蹈的名稱,是羌姆一詞的蒙古語讀音。當地漢語俗稱“跳神”、“打鬼”或“跳不扎”。它是藏傳佛教傳入內蒙古草原以后才逐漸興起的蒙古化的宗教舞蹈。①“查瑪”的出現,說明了藏傳佛教滲透到了中原地區。
查瑪的表演內容與節目的形式多與羌姆相同,只是所扮演的神靈與舞蹈動作的名稱多用蒙語,其伴奏樂器也與羌姆基本相同。在表演過程中也有情節性的表演節目②。文化的包容性特征體現在蒙古族舞蹈文化圈對于藏傳佛教舞蹈的接納和吸收融合上,從“羌姆”到“查瑪”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薩滿教與藏傳佛教舞蹈的交融,而“查瑪”則是容蒙古族特色和蒙藏文化為一體的新舞蹈形式,它體現在當地主體文化和后傳入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中,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隨著時間的流逝、民族的交流,新的文化形態和形式會隨之產生和出現,民族之間的交流無論是經濟因素還是政治因素的影響都不能擺脫文化包容性的特征,雖然在稱呼和表演方式上幾近相似但是經過多元文化的摩擦和融合又會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新樂舞。
“查瑪”這一宗教寺廟舞蹈從時間上來看是藏蒙宗教文化交流的產物,但是經過與當地文化、審美的融合,已經形成了蒙古族地方獨具特色的宗教舞蹈。從“羌姆”到“查瑪”的發展歷經了百余年的流傳和發展。從這種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非常多,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受當時的政治與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另一方面,這種現象也印證了文化具有包容性與多樣性的特征。這也是查瑪樂舞藝術誕生的主要原因,它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在成長與生存中積極與其它文化相融合,才得以有今天的影響和文化地位,得到了各個朝代統治者的普遍認同,不斷為自身的傳播和發展爭取機遇,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發展至今成為蒙古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
[ 注 釋 ]
①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
②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